搜狗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恐怖悬疑 >我在1982有个家 > 225.生产队的电器现代化构想(请来起点支持一下)

225.生产队的电器现代化构想(请来起点支持一下)(3 / 11)

式投产?”

乔志良点头说:“对的,大概的生产日期应该是70年到73年,合计生产了不到100架,如今存世量很稀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价值很大。”

“十多年前在李家坡举办的古旧相机拍卖会上,一台东风120相机最后成交价为11万元,如今十多年过去,价值翻倍,我们单位在购买模型的时候碰到过这款相机的真机,机主说价值30万了,而且他还不愿意卖!”

听着他的话,王忆若有所思的说:“这么少呀,一款相机的生产数量竟然不足一百台!”

这样在82年也不一定好找。

指不定这相机流落到哪里去了。

乔志良说道:“对,产量稀少,在照相机历史上产量稀少的款式不少,东风120之所以这么贵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是咱们国家第一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单反相机。”

“这款相机当时对标的是、是一款叫哈苏500C的相机,对,哈苏500C。哈苏相机您知道吗?它在大众层面知名度比莱卡、佳能、尼康差的远,但其实很出色,与沃尔沃汽车一起被称为瑞典哥德堡市的骄傲。”

王忆摇摇头。

他对相机了解不多。

乔志良没有在这个话题上深入下去,他说道:“哈苏500C很出色,而咱们国家当时工业设备和技术相对西欧来说比较落后,导致东风的质量难以比拟哈苏500C,为了克服这困难,当时厂家寻找了一些机械老师傅手工制作了部分配件。”

“这就是限制了东风120相机产能的最大原因,它的研制费用、生产费用都是相当高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是一款工业产品而是一款手工艺术品,再加上它划时代的纪念意义,诸多因素造成了它的高价值。”

王忆问道:“这相机这么珍贵,它当时是出售给哪些单位了?”

七十年代这种相机绝对不会落入个人手中,哪怕是权贵子弟当时也拿不到如此身价的东西。

“一个单位。”乔志良说,“新华社!”

“当时这款相机出产后都交给新华社了,新华社那时候拥有国内最好的记者和摄影师,还是国家领导人拍板这个安排的,说是好马配好鞍,让新华社的记者来使用这款国产好相机。”

王忆听到这里心中一动。

新华社记者?

这个礼拜天要从他手中买一台F-3相机的青年之父不就是新华社记者?或许可以通过他的渠道看看能不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今天前妻也没找我复婚玄学,我就会亿点点大佬都爱我[快穿]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高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