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仓库中的老家具(3 / 4)
然是起源于元代,鼎盛于明代尤其是景泰年间,但清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工艺却是达到了这个工艺的巅峰。
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工艺应用的范围极广,几乎牵扯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屏风就是其中之一。
这套八仙过海屏风,边框精选上等小叶紫檀木制就,色泽深沉静穆,包浆莹润醇厚。围屏为五抹式,每扇立材与横枨组成框架镶入花板。如此精湛的工艺和用料,即便是在乾隆年间也是非皇家莫属。
事实上,此类风格的屏风曾经大量出现在乾隆皇帝晚年为自己精心设计的归政养老之地宁寿宫花园中,凝聚了乾隆皇帝个人的好尚和审美,是乾隆皇帝所向往的文人士大夫的精巧雅致生活的理想和希冀仁寿康乐的精神寄托。
其设计和制作也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三分在匠人,七分在主人”的理念,乃乾隆一朝雕刻、镶嵌、錾铜、珐琅等手工艺水平的集大成者,并且打破了内府造办处各作的分工,合众力于一器,且突破了器物的界限,把工艺铺陈到室内空间中,是难得的精品之作。
只是这套放在三十年后绝对会引发轰动的屏风,却像是垃圾一样被摆放在仓库中无人问津,如果不是杨靖这次来到这里,这套屏风还有那四把圈椅、那张八仙桌以及那两把交椅,恐怕都会被拆掉的。
如此珍贵的家具就这么乱七八糟的放在这里,杨靖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杨靖问身边的王厂长:“王厂长,这些家具都是从哪儿来的?”
王厂长说道:“这些家具和食堂中的那张床一样,都是破四旧那会儿从外面拉来的,放在这里差不多有二十年了。我记得那时候我也是才进厂没多久,还跟着师傅学习呢,这些东西就从外面拉进来了。当时我师傅摸着这些家具说这都是好东西,可是我却从来没有看出来哪儿好来,不就是一些黄花梨嘛,有什么好的?”
顿了顿,王厂长继续说道:“前几年的时候,有人上我这里想买这四把圈椅,我开了二十块钱一把的价格,那人买不起。切,二十块钱都拿不出来你还买个屁啊!后来也有人来买,我都没卖。这些老家具卖了还不如拆了呢。这些年陆陆续续的拆了不少,都打成新式的家具卖了,现在就还剩下这些。”
这话让杨靖心疼的不得了,同时是彻底无语了,果然是没文化真可怕。
不过也不怪这位王厂长,后世疯狂到一万块钱一公斤的老海黄,现在的价格便宜的让人咂舌,别的不说,七十年代末的时候,老海黄的价格是一公斤一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