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归化(2 / 6)
陈淑桢的话有所指。
中原底定,商家纷至沓来,闽广两浙沿海——长江——京杭大运河——黄河成为新兴的黄金水道,无论南洋的香料、大汉的工业品还是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都从这条黄金水道运到开封,然后北上山陕、西去洛阳长安,甚至被碧眼鹄目的胡商们,贩运到漫漫黄沙覆盖之下遥远的西域。
汉国大小商人都从这条黄金水道运送货物,陈淑桢的族叔陈子龙也把闽广一带的食盐、布匹、茶叶运往开封,结果在京杭大运河被拦了下来,要征收过河费。
按照大汉税法,商人只交百分之十的商税便可通行全国,不再设关卡征税,官吏要收过河费,陈子龙自然不服,两边争吵起来。陈子龙是当年驻守汀州的老将,脾气老而弥坚,那运河管事则是郭守敬门下紫金山弟子,性格执拗,两边一言不和还动了手,最后把官司一直闹到御前。
毫无疑问,就在昨天于开封城原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府衙召开的大汉帝国临时朝会上,大多数朝臣站到了陈子龙一边:军方出于对这位退役功勋老将的尊重,和他被北元归汉年轻官员“欺负”的同情,匠户系代表新兴大商人利益,自然要替商家说话,就连儒门官员也认为朝廷不宜“与民争利”,既然国库充盈,就不要加重税赋。
“与民争利?”楚风笑了,算不上熟读历史,他也知道这句话在后世,大明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那些代表江南巨商利益的官员,是多么冠冕堂皇的把这句抬出来。
结果也显而易见,可爱的崇祯皇帝决心不在商业上与民争利,于是江南富得流油的丝商、盐商承担的税赋极轻,而陕西农民却要缴纳产出的数倍、连政府基层都财政困窘不得不裁汰人员!当然,李自成和张献忠们用行动表达了抗议……
庞大帝国的灭亡,总是从财政制度开始,当贾似道的会子、交钞急剧贬值,打算法成为一纸空文,当元顺帝无法保证货币信用、无力支付治理黄河的民工工资,当明王朝的皇帝穷得当掉铜器,当满清政府把海关税作为战争赔款的抵押,王朝的丧钟就已经鸣响。
楚风笑着问朝臣们:“谁,还记得我大汉帝国征收税赋的道理?”
千百年来,缴纳皇粮国税似乎是百姓天职,从来没有人问一句为什么,可大汉皇帝给了臣民们一个相当超前、却从尧舜禹时代就已客观存在的答案:购买公共服务。
“整备军队以御外侮,兴办教育以启民智,雇佣警察以备治安,修桥铺路造福乡梓,养赡官吏维持政府”,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