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改制(2 / 4)
首长,这种不满情绪立刻就消失无踪,更何况,从义军变成汉军,装备、收入都比以前高了一大截。
除了政治和军制,税制也相应的改革,大宋的“身丁钱米”(人头税)、夏秋两税(农业税)和“免役钱”、“助役钱”(徭役),一概免除,仅从商业流通环节交税。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至少从战乱下的饥寒交迫,转为温饱状态,当然,楚风也做好了准备,第一年在闽广之地出现大幅财政赤字——闽广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还绝不至达到琉球必须出售的程度,农民完全能把缴纳地租之后剩下的粮食吃完,不会进入流通环节,何况今年的粮食生产受到元兵的极大破坏,能吃饱就不错了。
趁着元兵退缩,在极其难得的和平发展阶段,楚风大刀阔斧的在闽广推行琉球制度,七百多年后,不少史学家认为,汉国从海外藩国正式成为中原正统王朝,不是在宋帝赵昺退位的大汉三年二月十八,也不是大汉皇帝登基的三月初一,而是在闽广推行汉制的五月中旬。
另外有一些喜欢探取史学阴微之处的阴谋论者,比如百家论坛的易西天,坚持认为在闽广之地推行汉制的成功,离不开皇帝陛下和闽广总督之间的特殊关系……
新政的实施,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某些集团的既得利益,守旧的儒家集团从舆论上发起了反击,新朝不禁言论,这让他们简直欣喜若狂,一时间,各种奇谈怪论充斥学界、市井。可笑的紧,儒门子弟认为,汉代宋乃是天明所归,他们绝不反对楚风当皇帝,他们反对的是更改祖宗成法。
掌握了话语权的楚风,正是要“引蛇出洞”,不过他没准备把蛇打死,而是和它讲讲道理,统一思想,做事才能事半功倍,蛮力压制言论,只会越来越糟。
《大汉国家报》每天在琉球印好,第二天早晨就能船运到漳州,新颖的形式、低廉的价格,让它很快出现在茶馆、酒楼、书院、码头甚至青楼楚馆,说书先生往往会按照琉球模式,每天讲刘皇叔、曹丞相之前,先读上一遍报纸。
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刊载文天祥、陈宜中、曾渊子、刘黼等人的批驳文章,不到十天,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
前者是大宋状元、理学名家,后三位乃当年名震天下的太学六君子之三,闽广一带的学子士人和他们比,就像幼儿园小朋友跟博士后辩论,差了十万八千里。
到了这个阶段,对新政阻力最大的,还剩下两个集团:各州打着各种番号的民军,他们拿刀,掌握着武力;书生士子,他们拿笔,掌握着儒门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