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大裁军(2 / 5)
矛盾,这是一场博弈,而肖天健无疑便是这场文武之间的博弈的裁决者。
对此肖天健考虑再三,多次和内阁以及兵部方面进行商量,但是最终肖天健还是下旨,对各地军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编,但是对于裁撤兵马数量,采取了分批裁撤的方式,在本年度也就是天元三年之内,各路兵马现行整编裁撤两成兵马,将军中一些老弱兵将先行裁撤,令其卸甲归田。
当然这次裁军也并非简单的将这些兵将遣散回家务农便拉倒了,对于裁撤兵将,肖天健要求给予厚待,特别是对那些有功的将士,更要给予厚抚,根据其军阶不同,给予数量不等的遣散费。
另外这些兵将遣散之后,要返回原籍进行安置,各地官府要妥善对其进行安排,绝不容许出现让兵将们一回家便立即陷入到饿肚子的境地之中。
好在中国经过这次大变之后,原来各地被大明皇亲国戚以及一些勋戚权贵大量兼并的土地,现如今已经基本上都被收归了国有,这些土地除了可以安排原来大批的失地流民之外,还有不少的剩余,故此撤编遣散兵将返回原籍之后,可按照朝廷的要求,每人可根据田地的厚薄不同,获取到数量不等的田地,作为他们今后养家糊口的基础,而且朝廷对于这些遣散回乡的兵将,还给予免征两年的特殊优待,尽可能的减少这些兵将们返乡之后所产生出的不稳定因素。
另外大中军之中,还有一大批情况比较特殊的人员,那就是这些年来俘获的敌军,因为担心这些俘虏一旦遣散马上变成流匪,所以这些俘虏们也多被编列为辅兵随军看管听用。
对于这一批俘虏,自然不可能像大中军兵将那样得到厚待,但是就地遣散也不是办法,肖天健便提出了一个建立建设兵团的想法,将这批俘虏调至一些边境地区,准其将家人也带上,一起前往这些偏远之地进行编管屯耕。
北方因为天灾战祸的原因,原来边境地区很多地方重新变成了荒芜之地,对于土地的利用率远没有后世那样的见缝插针般的密集,所以还有大量的荒地可供屯耕,可是既然是偏远之地,生存条件肯定要相对恶劣一些,普通的民众是不愿意轻易便去这些地方落户的,唯有通过强力政策,先将一些俘虏送到这些地方安置,带到这些偏远之地各种生存条件改善之后,方能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内地百姓移民,这个办法也是对偏远地区开发的一个不错的办法。
肖天健提出这个想法之后,立即便得到了文武两方的支持,于是在天元三年下半年的时候,大中军便开始了正式的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