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北方战区(5 / 6)
南方不断的朝北方转运粮食,来养活北方大批的兵马,这样做成本实在是太高,故此肖天健斟酌再三,考虑到这次建奴吃了大亏,短时间之内,已经无力南下入寇了,于是才变通了一下,组建起三个预备师,这样一来,既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农业恢复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提前储备下一大批未来可以用于辽东战场的兵马,而养兵成本也少了很多。
但是这么短时间之中,大中军在北方又增添了这么多的兵马,于是装备上便成了问题,虽然他们缴获了不少官军的器甲,其中刀枪藤牌和甲胄之类的东西倒是还好说,可是大中军引以为豪的火器,却很是缺乏。
京城之中三大营的神机营在投降的时候,倒是从他们手中缴获了三千多支鸟铳和鲁密铳,但是除了那两百多杆鲁密铳尚可称之为利器之外,剩下的那些鸟铳,因为缺乏有效的保养,再加上打造的时候粗制滥造,多已不堪大用,而且口径上和大中军现在普遍装备的自生火铳也就是大口径燧发枪差异很大,威力小且不说,精度也差,而且质量堪忧,炸膛率很高,所以除了挑选出来制作精良的五六百杆暂时留下供给预备师训练之用以外,其余的则全部淘汰回炉了。
所以新编第三师和山海关守备师以及这几个预备师的装备问题,便难住了暂时主管兵务的李信,更难住了负责后勤供应的后勤部。
大中军这些年发展虽然迅速,而且也逐步的以阳城县为基础,形成了大中军的军工供应体系,但是眼下大中军主要的兵工基地却集中在晋北的阳城、平阳府、河南的汝州、湖广的大冶、南直隶的南京等地,北方刚刚攻占下来,尚没有形成有效的火枪生产基地。
猛然间要重新武装起来这么多兵马,仅凭着后勤部从南方向北方转运,很显然对于刚刚立国不久的大中朝来说,压力非常大。
就在李信和后勤部为此头疼的时候,肖天健的一个命令暂时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肖天健直接下旨,令撤回山西的左路军,以及返回南直隶的第四镇的部队,在离开北京之前,将他们手中使用的火器以及火炮,以及一部分甲胄,都留在了北京,令他们空着手返回各自原来的驻地。
然后肖天健下旨利用他们留下的这些火器,直接装备给新编以及整编的部队,如此一来,北方新编和整编的部队便立即可以武装起来。
这个办法可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办法,北方局势经过这段时间的大战之后,基本上已经底定,大中军彻彻底底的打出了威风,虽然这么做等于是解除了后撤兵马的武装,但是在他们返回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