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迁都之议(3 / 4)
京师之外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大中军控制,但是贼酋肖天健却是沿着运河北上,仅仅是控制了山东境内运河沿线的诸州府,但是对于胶东一带大中军尚鞭长莫及,没工夫去收拾,眼下山东还有刘泽清一部盘踞于登州莱州一带,那里还是在大明实际控制之下。
而且大中军眼下主力全部都朝山海关去和建奴死磕去了,在天津卫等地留守的多为大明叛军,战斗力不强,如果崇祯迁都南下的话,那么在京营两三万大军的扈从之下,他们是完全可能突破大中军的阻拦,跑到登州去的,到了登州之后,他们便可以乘船南下。
而且大明福建水师也就是郑芝龙所部,麾下有船三千,兵马十万有余,一旦崇祯能跑到福建的话,以郑芝龙所部为辅,不见得就挡不住大中军今后南下,最起码他们也有机会在南方和大中军分庭抗礼,这时候北方有建奴,南方有大明,肖天健的大中国便转而成了大明眼下的处境,南北腹背受敌,西面还有闯贼李自成和他作对,肖刑天的大中朝不见得就能做的更好,弄不好大明还真就有复振的可能。
这些力主南下的朝臣的建议,对于崇祯来说,可以说就如同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确实非常诱人,崇祯听罢之后也不由得心动不已,特别是他在无人可用的时候,再次启用了周延儒为首辅大臣,而周延儒这个时候也同意南迁之事,但是礼部侍郎陈演等大臣对此事却十分抵触,认为时下一旦崇祯弃守京城,以京营的兵将肯定一开城门便会立即溃散,到时候能不能跑到登州很难说,与其这个时候弃城而逃,还不如坚守京师,坐观这次大中军在山海关和建奴一战,最起码还能坚持一段时间,否则的话一出城,恐怕大明就彻底完了。
总之在迁都之事上,这段时间朝廷里面的朝臣之间是众说纷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有支持的道理,反对的也有反对的道理。
崇祯这个时候内心其实是倾向于逃往福建的,毕竟人都不想死,而他贵为大明皇帝,更不想死,但是陈演等人提出的反对迁都的理由,他也很有道理,崇祯现在已经很清楚时下京营之中的兵将根本就不能用来作战,令其守城的话,估摸着还能凑合凑合,但是现如今如果他要是打算放弃京师逃往南方的话,这些京营的兵将们家基本上都在京师之中,愿意跟着他跑到福建的估计是不多,而且他这次要是迁都的话,说白了就是弃京城而逃,军心肯定马上就会崩溃,而且他出逃也不可能让这些京营的兵将们拖家带口的带上家眷一起跑,那样的话两三万京营兵将,单单是他们的家眷,恐怕就要有十几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