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扭曲(2 / 12)
遣使奉牒庆贺。宋太宗时,大理要求内附,宋朝册封大理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982年,宋太宗诏黎州“造大船于大渡河,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994年宋朝封大理段氏为“检校太保、归德大将军、依归忠顺王”。
表明上看宋朝与大理的关系密切。实际上大理对宋朝怀有深深的戒心。在南方与交趾一东一西,互相遥应,制衡着宋朝南方的策略。而历史学家,也指责宋朝的内敛,说大理多次内附,可宋朝置若罔闻。有人说大理国主动示好与巴结,多次请求臣属、纳贡、要求贸易,对中原文化求知若渴;而宋朝则多少显示出不屑、疏远、猜忌、戒备、防范和冷淡。大理国的热脸总是贴着宋朝的冷屁股。说宋太祖将唐朝的灭亡归于南诏对晚唐的骚扰。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当时宋太祖就敏锐直觉到宋朝的危机并不是来自南方,而是北方。至于南方,宋太祖并不是不想,可关健一无实利,二来宋朝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大理?吞下去以当时的国力并不上算,如果还按照唐朝的办法,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家,一旦来往密切,觊觎宋朝虚弱,难免会有南诏之事发生。而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两国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使得关系回暖,那就是段誉(应当是段正严,也叫段和誉),虽然当时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可这个皇帝眼光远大,意识到宋朝对他们大理不感兴趣,而宋朝却是大理的重要屏障,因此主动多次请求加强两国关系。经他多次努力,宋徽宗才同意大理是宋朝的藩属。即使北宋灭亡时,段誉还多次进贡,要求两个继续加强来往。但宋朝对大理还存着偏见与戒心。直到元蒙对两国各个击破。
实际上造成这个原因,还是大理人自己,晚唐时做所做为太过份了。并且开始也是沿袭了南诏的某些政策,使宋朝戒心更重。
但总的来说,大理比交趾做得要光明磊落,态度也要诚垦一点。因此,石坚对大理与交趾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并没有人感到怀疑。
现在大理国内以高家还有旧主杨家势力最大。高家的发起,是因为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借助了董伽罗与高方两大家族以及乌蛮三十七部贵族的拥护。董家一度比高家还要兴盛,可后来因为董家信仰密教。随着密教在大理的衰落,董家也随之衰落。同时衰落的还有数月国主的赵氏。
这一次善阐府都督就是高杨两家斗争的结果。
对于宋朝的强势策略,段氏与高家采取了消积的媾和政策,我任你们宋朝在我们大理修路,或者军队进入。我也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