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白话(4 / 5)
让曹利用到辽国谈判降低了难度。本来辽国对大宋的政策一直没有调整好,是战是和,争论不定。接到驻宋使节的来信,又看到宋朝愿意谈判,更加没有一个想与宋朝开战了。
然而这让那些老儒却更加看不顺眼石坚。他们不知道是赵祯突发奇想,还认为全部是石坚的安排。在他们心目中,竟然让皇上向这些粗鲁的士兵鞠躬,这简直是有侮斯文。但在西北的事上,石坚早说过他只能听到一种声音,连刘娥和赵祯也允许。于是他们将茅头指向了石坚的话剧与那首歌曲上。说石坚作为圣人的子弟,也背负天下所望,竟然用这种粗糙的词语写文章与作曲。这是对圣人文章的颠覆。
石坚最烦的就是这种老儒,这些年他们不知道怦击了自己多少回。现在国难当头,他们还要对自己攻击。他气愤以问这些人:“今问老先生们,本官这出话剧和歌曲,是为谁谱写的?”
这些大儒脸一白,立即明白他这话的用意,一个个没有回答。可石坚却替他们作了回答:“再请问老先生们,这些士兵中间有几个识字?是不是要本官和他们说一下《尚书》《周易》?”
朝中这些稍有文化的武官全部咧嘴大笑。他们明白石坚说明的意思,这表演是为了欢迎延州城归来的士兵办的。可是这些士兵中间没有几个识字,为了让他们听懂,石坚用了这种浅显的近乎口头语的文字方式。至于晦涩难懂的《尚书》《周易》,不要说激励士气,恐怕向着他们说上三天,他们也不知所云。
石坚气不过,在将他们驳倒之后,又写了一篇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名字叫做《论白话文的可读性和可行性》。这篇文章本身就是用白话文写的。石坚在文章里阐述了虽然相比起古文,白话文就象《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比。但白话文也许没有古文优美,可宋朝百姓大多数是不识字或者识的字很少。许多古文他们看不懂,更不会明白它的意思。比如想要对老百姓说教,无论你文章写得天花乱坠,可老百姓不懂,也就是失去了它的意义。可是白话文更接近口语,无论是谁,只要成人了,一听就会明白。因此相对于士大夫对古文的欣赏,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和更容易流行这种白话文。
他还说其实白话文要是组合好的话,也可以写出优美的文字。他为了举例,也写了一篇白话文散文。但当他书写时,却发现他用古文写惯了文章,再用白话却怎么也写不好。于是他再次无耻了一次,抄袭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只是对其中“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