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2)(13 / 14)
在败归江南时陈庆之的三千骑兵依然没有崩溃:他十战十捷杀得追兵魂飞破散,可惜最后在渡河时“值蒿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不败的三千铁骑被洪水吞没,陈庆之被迫化装成和尚逃回江南。其后梁朝再未北伐,而陈庆之也忙碌在消灭梁朝内部叛乱的征途中担任了一连串的职务,最后积劳成疾,于56岁是在任上去世。
陈庆之决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史书上说他是“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也就是说他没有臂力,箭术糟糕,还几乎不会骑马。尽管史书上评价他是“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即也是能和廉颇,李牧等相提并论的名将,但他无疑是为文弱书生型的统帅。在陈庆之北伐之前,他精心训练了自己的白马队,使之做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指挥部队不振,防御,进攻就如同使用自己的手臂一样自如。而此时北方人心动荡,正个了他冲锋发挥军事天才的机会,在荥阳城下他进攻时,北魏军中被强征来的汉族步兵首先倒戈,接着少数民族起兵中的非鲜卑部队也随之喧扰纷乱自乱阵脚,这就让陈庆之的起兵能够一举冲乱敌军主帅的指挥,然后将这股失去指挥瘫痪掉的庞大军队一举消灭。陈庆之的事迹充分说明了古代战争中精神力量与质量战胜数量的实质。
很难将陈庆之与三国的英雄们相比,实际上他的成就远超过了《三国志》里的那些武将们。从逐个亮的北伐中原屡战屡败就可以看出陈庆之北伐的不易,况且他手下只有区区三千骑兵!陈庆之是一位纯粹的军队统帅,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将。
——摘自桃谷六仙吧网友易寒1986的贴子。
不过易老大一点也没有夸张,陈庆之的事迹在《梁书》《魏书》《资治通鉴》中都有大量的记载。
所以有人认为我写的夸张,但和陈庆之以七千人俘三十万敌人相比,小石带着一万人,最后还要靠逃跑来离开西夏,况且他手上还有着新式的武器。论对手,陈庆之的对手,并不比元昊差。所以他不算牛。
其次为什么不分兵突围,毕竟有山的掩护。但一出兵,元昊不可能不知道,那么他进行大量抓捕,这几千宋兵就会有许多人被抓或击毙。
还有对三次放跑元昊,呵呵,后面还有一台戏要上演,一下子抓住了,爽是爽,可后面没法子写了。
也许我写得过于儿戏,可我还是认真地在脑海里摸似过的。许多地名以及路程比较真实。最后提醒一点,大家也许有人在翻地图,但路程在地图上的不是很标准,在考虑其中的山地与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