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尺牍和壁画(3 / 6)
《曹全碑》体,以前在钱唐,冉盛经常和宗之、润儿一起习字,冉盛不学宗之的《张迁碑》,却学润儿的《曹全碑》,《曹全碑》字体娟秀清丽,本是适宜女子学习的书体,冉盛写来自然全无嫣然风致,笔力霸悍,常把润儿逗得格格直笑。
陈操之给嫂子丁幼微的长信尚未写好,冉盛给荆奴的信就写好了,只有寥寥三行,小婵探头过去念道:“荆叔安否?我在建康甚安,别无他事,惟念荆叔伤臂雨天还作痛否?荆叔不识字,且让润儿小娘子念给你听。”
冉盛赧然道:“写不出来了,就写这些了。”
陈操之侧头一看,笑道:“小盛写得不错,很有晋人尺牍的简约淡远、情感内蕴的风致,而且没有错字,笔画也没丢,润儿看到了也必夸赞你。”
冉盛得了夸奖,大乐,对着自己生平写的第一封书帖看来看去,越看越妙——
……
二月二十三日辰时,陈操之与顾恺之同去瓦官寺拜见竺法汰。
瓦官寺在建康城清溪门外,沙门慧力启乞建寺,初只有一堂一塔而已,竺法汰渡江南来,住裼瓦官寺,开讲《放光般若经》,始得俗众信奉,拓建庙宇、修立众业,瓦官寺由此成为江左四大名刹之首。
竺法汰与支道林不同,支道林是披着袈裟的名士,竺法汰是自幼出家的佛教徒,少与“漆道人”释道安一道师事西域高僧佛图澄,佛图澄圆寂后,竺法汰以释道安为师,释道安在襄阳,遣竺法汰往江东弘扬佛法,竺法汰是般若学六家七宗“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主张“心会之学”,颇近后世禅宗,竺法汰精于论辩,曾在荆州与竺道桓辩论一日一夜,折服竺道桓,获桓温礼敬,遂遣人送竺法汰于建康。
竺法汰见陈操之前来,大为欢喜,领着陈操之、顾恺之二人去新建的大雄宝殿参拜,指着东西两壁道:“此专候顾檀越、陈檀越画壁。”
顾恺之道:“我在东壁画维摩诘像,子重在西壁画八部天龙像,且看谁先画成,如何?”
陈操之道:“我实未作过壁画,这次要向长康边学边画。”
顾恺之道:“我亦是第一次在壁上作画,五年前卫师在晋陵佛寺画‘愣严七佛图’,画了三个多月,我是始终观摩,颇有心得,待作画时我一一说与子重知晓。”
陈操之问:“依长康看,我这八部天龙像大约需要几日可画成?”
顾恺之想了想,说道:“子重作画颇速,每日画两到三个时辰,大约三十日可成,定能赶上四月初八佛诞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