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厚赏与惩治(6 / 6)
张贵妃重要。
“皇后觉得如何?”赵祯问道,相信她的聪惠,应该明白自己的打算。
良久,曹怡缓缓摇头,轻声说道:“官家赏赐太过,怕他难以承受。”
目光掠过一抹欣然,赵祯笑道:“功赏究过,这是他应得的。”
“福泽过厚,未必是好事。”曹怡说道:“若是官家信得过臣妾,不如就将封赏楚质之事交予臣妾处理吧。”
“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向朕提出,何必作惹人诽议之举。”赵祯说道,却是为她考虑。
“授承直郎、试大理评事,加官上骑都尉,入值集贤校理。”
这是曹怡的提议,承直郎,正六品文散官,大理评事,虚职,上骑都尉相对好些,是勋官,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只有品级而已,还是虚职,而集贤校理也是如此,虽然是中书省的属官,作用只是积历官阶,并没有实际意义。
然而,集贤校理的职位也不简单,北宋初年,设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合称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承唐代文馆旧制而总称崇文院,在此基础上增设秘阁,故通称馆阁,虽然是宋朝图书文献管理机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国储才。
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宋朝的名臣贤相十常八九是馆阁出身,从这可以看出,聚书、校书并非设馆阁的最终目标,而储才育才乃是旨意真正所在,馆阁既是高级人才的储备库,又是官员晋升的捷径和平台。
也就是说,如果楚质能进入集贤院,可以参加朝廷各种典礼,熟悉典章制章,间接参与了朝廷政事,能为日后担当重任作准备,再加上几个散官,这简直就是平步青云,看来,曹怡如此提议,也是存了私心。
果然,赵祯脸色微变,皱眉说道:“莫不是那楚质惹皇后生气了,要如此惩治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