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一丝困惑(3 / 5)
有太平天国平均地权,近有集体农庄制,但最后都证明其最终会失败。
如果有一个腐儒门徒在旁,听到楚质的话,恐怕立即会用儒家人性本善的那套空话来回应,然而范仲淹出身贫寒,而且了解民生,不然也不会看出宋朝存在的弊端,极力推行新政,所以自然把话都听进去了。
轻轻叹了口气,范仲淹摇头笑道:“老夫本意,原是想解决族人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劳作,或苦读求取功名,不料听你之言,反而是害了他们。”
“其实范公善举无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也不必因噎废食,只要多增订几个规矩即可。”楚质说道,但对此也不抱什么希望,毕竟义庄本身就是一种救济行为,而且范围比较狭小,只限于范氏族人,可以说是家族产业,没有问题才奇怪。
“就如你所言,老夫何尝不清楚购置义田之后,族中可能会有不肖子弟犯了规矩,然而,老夫宁愿养百个闲人,只要其中有一人是急需帮助的,那就不枉老夫此举了。”范仲淹淡淡说道。
宁错养三千,不放过一人,这是一种何等博大的胸襟,相对而言,楚质觉得自己应该感到惭愧,毕竟自己看到义庄,只想着会有人从中渔利,纵容懒惰,却从来没想过,对于某些急需的人来说,却可能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想必这才是范仲淹的初衷吧。
“君子以自强不息,若是居于安逸,却不思上进,那永远只是个庸人罢了,那又何必理会。”范仲淹继续说道,有意在点醒楚质。
“下官受教了。”楚质拱手说道,事实的确是这样,义庄的制度本身没有问题,有如此优厚的条件,不必为生活发愁,那正是奋发向上的时刻,要是某些范氏族人只想着怎样占田庄便宜,而不思进取,最后只能和守株待兔的结果差不多,或者那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
为什么自己看待事情总是那么的片面,敬服范仲淹之余,楚质也暗暗感叹,明明清楚要易地而处、逆向思维,可是事到临头却从来就没有实现过,这就是差距啊。
“不过你所言也有道理,增订几条规矩,希望能让一些人有所警觉吧。”范仲淹叹气摇了摇头,问道:“你可有什么想法?”
“下官认为,圣人固然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然则也要看所处环境……”楚质沉吟了片刻,侃侃而谈,首先肯定是反对平均主义,既然家里都丰衣足食的,就不必然再给他们衣食费用了,不如留下一份,还可以多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然后就是具体的规划,既然是慈善事业,那就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