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九五(下六)(3 / 12)
,往攻相州,以震慑河北各处人心。”
朱聪的一番言论,说的是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却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赵桓肯定会跑路关西,绝不会留在相州,赵瑜兵锋对此鞭长莫及。只能先拿留守相州、招讨河北的帅臣出气,也许是李纲,也许是种师道,当然更有可能是相州知州韩肖胄,总之先得把河北定下来再说,至于关西,日后再一起算总账。
赵瑜无如奈何,纯以武力手段,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环视朝中:“朱卿的提议,诸卿还有谁有意见?”
当然不会有意见。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不过文官一方并不甘心武将掌控战略决策。
翰林学士李郁出班建言:“臣请陛下,在登基大典前,暂时封锁靖康废帝复辟的消息。以免影响大典。”
赵瑜摇了摇头,他对自己还是有足够的自信心的,“这就不必了,封得了一时,封不了一世。让东海新闻发一期号外罢,将金虏的险恶用心向天下万民明明白白的说个清楚,让天下人自己评判,是孤适合当大宋天子,还是赵桓更适合当皇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孤终不能封锁天下人的耳目。”
李郁一躬到地:“陛下上承天命,下抚黎民。平靖天下,驱除鞑虏,天威自不是废帝可比。陛下身登大宝,天下同喜。不过若有废帝乱声,却未免会扰动天下同喜同贺之心。且以臣之意,不过是延上数日,并非是阻塞民之耳目。便即是乡绅做寿,也要避忌不讳之言,何论陛下登极?就算日后传扬出去,天下人对此自有公论,谁能说陛下不是?”
李郁前半段在顺溜拍马,但后半段却实实在在的坚持己见,文官们一个个跟着出来表示赞成。赵瑜看了看一众朝臣,他不觉得这消息能守住多久,但李郁说得的确有几分道理,就拖上两三日也是无妨。
就等两边都是皇帝后,再让天下人自行选择罢!
文武两班都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剩下的也没有什么好再多说的。如果时局有何变化,到时再作反应也不迟。朝会上要讨论的事,也不会仅此一件,也不能太过浪费时间。
不管如何,对赵桓复辟的明面上的反击就到此为止。不过,赵瑜私底下有的是手段,可不止武力一途。要打苍蝇。苍蝇拍他有,杀虫剂他一样有。军国大事不可谋于众人,朝会上人多嘴杂,赵瑜又要顾惜名声,有些策略根本不能拿出来说。
半日后,朝会已经结束,朝官们各自回自己的衙门,一天的案牍生活才刚刚开始。而众宰臣却齐聚赵瑜的书房,不仅是文武两班,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