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九五(下二)(3 / 6)
接话,韩肖胄的底他清楚的很,违心的话他半句都不愿说,只静静等着赵桓、李纲说正事。
李纲陪着赵桓骂了蔡京、童贯两句,便道:“如今河北虽乱,但仁人义士却也从不稍缺。就如李成,虽然从雄州南来,几乎就要落草,但一听说是天子龙潜,当即便拜了下来。如今皇帝已在相州,只要先在城中点起一万人,再立起大旗,等声势一起,河北义兵必然蜂拥而来。一旦集齐二十万大军,便可挥师南下,收复东京!”
种师道面色不渝。李纲性子太急。一张嘴就是二十万人。又太硬,还没征求他这个枢密使的意见,就独断独行。而看着赵桓因李纲的话而涨红的脸,种师道心里更是不舒服了。
如果还是三个月前,皇帝尚在东京城内,而女真人还没能过黄河的话,有这样的宰相是个好事。道君也好,靖康皇帝也好,都是习于安逸的性格,长在深宫妇人之手,对外敌太过软弱,身边又尽是怯弱入鸡的废物。有个如李纲般强硬的宰辅催着,天下大局才会不至于糜烂。
不过如今,皇帝已经振作,但也变得偏激甚至有些疯狂。有几次,赵桓眼睛里闪过的那种幽幽的寒光,种师道甚至都有些不敢直视。这种情况下,宰相应该帮着缓一缓才是,而李纲却还在一旁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把赵桓的偏激看成坚定,将他的疯狂当作奋进。
这如何了得?!
皇帝和宰相都是一个脾气,若在太平年景倒也罢了。当此天下危难之际,却是大大的不妙。皇帝的性格若是懦弱无断,宰相就应该强硬一点。皇帝若是太过妇人之仁,宰相便得铁面无私。若皇帝个性偏激急躁,宰相就得老成持重,如此朝政才能稳起。
种师道曾听说东海王对国相陈正汇以萧、房视之,言听计从,是明君贤臣的典范。但若是细加思量,至少从传闻中那句‘军不干政、政不干军’的东海国事铁律来看,大宋的宰辅们所拥有的对武将的压制力,以及对军国大事的决策权,已经被东海王剥夺得一干二净。
同时,种师道还从去过南方贩运的几个族人那里听说,为了控制国中财务,税收之后,税款不是运进官库,而是直接存进三大钱庄的帐户中。可以随时取用,甚至透支,但所有的支取存储必须留下凭证。三大钱庄背后是东海楮币局,而东海楮币局并不是衙门,而是东海王的私人产业。中枢和州县的财务,都有家奴帮天子盯着,这样的事,亘古以来从未有过。
财权、军权都被分割,陈正汇又如何比得上萧何、房玄龄?由此可见,赵瑜绝对是乾纲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