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轩波(上)(2 / 6)
自己要安安心心的做大宋的藩王,绝无称帝之意;而接下来,文武百官会坚持己见,再次上表,而后赵瑜再次否决。等到劝进表三辞三上。双方将戏份做足,赵瑜就可以把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十二旒冕、十二章衣穿戴在身上了。
这一套流程,从周兴殷亡时起,便开始在九州大地上流传。不论是开国,还是继承,每一任皇帝登基即位,都要这般装模作样一番。因此所有有份上表的臣僚将佐都在等待着赵瑜把表章掷还,以便他们改个日期、换个抬头,重新誊抄一遍,然后再把劝进表交上去。只是……东海王宫中的反应却出人意料。赵瑜那里始终没有任何消息。所有地劝进表都给东海王留中,没有一份发还。这场劝进大戏也就刚刚开始。便因为主角的不配合而宣告中止。
“该不会大王不清楚该怎么做罢?”
“怎么可能?!当年称王的时候,大王做得可是漂亮得很,哪一步都没缺啊!”
“那大王今次为何不把劝进表发还?”
“我怎么知道!”
诸如此类的对话,在基隆城中公开和不公开的场合不断出现,几乎每一个有资格谈论劝进之事的官员都卷了进来,但只有两人例外。到了最后,所有的文臣,所有的武将,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这最关键的两人——国相陈正汇和枢密使赵文身上。毕竟,在赵瑜保持着暧昧的沉默地时候,只有两位平日最接近赵瑜地重臣,才可以代表着东海王的意志。
不过陈赵两人却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完全不知多少双眼睛正紧盯着他们地反应。
献祭大典之后,陈正汇径自去了岛南巡视今年的春播情况。民以食为天,尽管经历了对日作战消耗了大量粮草,东海的粮食储备仍能保证就算国中今年颗粒无收,依旧可以让近两百万国民填饱肚子,但粮食毕竟关系到一国命脉,耕战二策仍是与海上贸易并列为东海国的立国之本,今年的夏粮收获如何,是接下来的几个月,赵瑜和陈正汇最为关心的问题。
而赵文则催着今次参与征战日本的部门和营头,早点把战后的总结交上来。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完善东海军有关动员学、后勤学等方面的军事理论,以及研究并解决军队因为长时间行军作战而带来的军心士气下降的问题,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
一切如常。
令人纳闷的平静无波。
几日过去,终于有人忍不住主动起来。
卢安被领出东海相府的门厅时,心中是忐忑不安,在厅内等候的无一不是有品级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