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经济(上)(1 / 5)
大宋宣和元年十月十一,甲申。
台湾。
已是晚稻的收获时节。
张大牛驾着满载着稻谷的牛车,正往县城慢慢赶去。时不时的,他高高举起鞭子,跟从县里回来的乡邻打个招呼。这条三丈宽的从乡里往县城的水泥官道上,来来往往的都是一辆辆四轮大车。回头的车上,装着锅碗瓢盆、绸缎布匹等日用杂物,而跟张大牛同方向的,则无一例外地都是装着满满一车近百石的稻谷。
这种民用的大车,没有转向器,也没有减震装置,仅仅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一方车斗,结构十分简陋,但却也因此造得极为坚固,在又宽又长的车斗上,装满万斤粮食,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就仅仅五十贯的售价来说,的确物超所值。
今年经过台湾的几场台风都不算强,并没有给收成带来太大的影响,他家的三顷多田,除了留下两亩地充作菜田,其他的一百五十亩地有一半种了双季稻,另一半则种了苜蓿。每年苜蓿能收割三次,出产的数万斤牧草绝大部分都给官中收购,剩下的一点,则留给家里的牛和猪。至于稻谷,由于田地太多,张大牛没法儿如在老家时那般精心服侍着地里的庄稼,都是漫种漫收,一年两收的上等肥田就只有三四石的收成,按二硕谷一硕米的比例,亩产仅有两百斤不到地大米。其产量竟只为台州家乡的一半。
这么低的产量,若是还在老家,不但周围人会嘲笑他是个不会种田的夯货,佃主也不会再跟他续佃,甚至连赋税都别想交清。不过在台湾他却什么也不必担心。周围人种起田来都跟他一样水平,更不需要再担心佃租,同时东海国的税赋也并不重。没有什么杂变之税(注1),仅有夏秋正税。何况他是三年免赋的时间才过去两年,得等到明年,他才需要开始缴纳田赋。
只是田赋是田赋,人丁税却是少不了的。不过只要加入了乡里地弓箭社,每五日参加一次军事训练以及秋收后的半月集训,并签署同意在征兵令下达时加入东海军地合约,就可以免除每年高达五十贯的丁税——这个夸张到极点、比大宋的身丁钱高出百倍的数字。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征收过,其本意就是为了强迫所有东海国辖下的成年男子成为东海军的预备兵员。
这种做法,类似于唐时府兵制,良家子皆有从军队义务,不过并不需要自备甲胄军器;也有点像后世的预备役,但覆盖面更广。乃是赵瑜为了几年后地战争布下的准备。东海军的各级野战部队都是三主官制,在必要时,抽出一部分军官另组新营。以一老营带两新营,转眼就可以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