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清化(下)(2 / 4)
来!”赵文答道:“留个给交趾人进城的路,省得他们把主意打到其他地方去。”
他回身一指清化城的城墙:“清化城城周十余里,我们能配属给城中才三千人,就算都站上城头,也没法儿把城墙站满,而交趾人却还有近五万人。所谓‘十则围之’。有十倍兵力的优势,足以把敌军团团围住加以歼灭。
而交趾围城的兵力更是我们守城人数的十余倍,如果其同时进攻,就算我军精兵战力远胜,但也做不到四面兼顾。首尾不得相顾,城破也转眼间地事。所以不如留个口子,让他们把兵力集中到这里,其他几面的压力也可以就此减轻。”
十二月初八,丁卯。
赵瑜站在北面的城头,一旁就是半拉断墙。十几个亲兵护在左右。他手里举着个圆筒状的东西。用一只眼睛瞄着,向城外远处眺望。
这是望远镜。是东海出产的第一只成品,可能也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只。不过,虽然台湾岛上有玻璃作坊,但制造这具望远镜的材料依然是透明的白水晶(注1)。东海出产地玻璃总是带着微绿,而且气泡尤多。作为器皿,做得精巧些,还能卖出些价,但作为磨制透镜的材料,却还差得甚远。
为了制造这具望远镜,赵瑜使人从杭州强行请来的水晶匠人磨坏的水晶原石有数百斤之多——虽然他们制造的水晶首饰精巧细致,雕刻出的手指大地贴身小佛像连眉毛都能看得清,但把水晶凿成片状,再磨出凹凸来,难度还是高了些。
尽管此时的水晶矿石价格不高,但花出去的钱钞也有两三千贯,如果用来铸炮,至少能造出三四门了。成本之高,让本打算给所有都头、船长都配备一具望远镜的赵瑜,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还是等透明玻璃造出来再说罢!”拿到这具望远镜的那一天,赵瑜是这么对赵文说的。
赵瑜举着望远镜,对远处望着。三里之外,一队交趾人的骑兵终于出现。大约百多人的样子,远远的绕着城墙来回巡游。队伍中打着几面白色的大旗,不过旗号地细节却看不分明,这望远镜放大地倍数也不算高,不过三四倍的样子,要想看清三里外地幅面不过三四尺的旗帜,精度还差了一些。
赵瑜放下望远镜,转手递给了赵文。“终于来了!比预计的还要慢上一天!”他说道。
赵文举着望远镜对着交趾人的骑兵细细观察:“看起来只是放出来的侦骑。从这个速度推断,李乾德的主力,至少要到三四日后才能全部渡过南桑河。”
“那不是正好!?我还嫌时间不够呢!”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