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绸缪(上)(2 / 4)
马林溪剔起眉毛,疑心重重地问:“就这样?”
赵瑜很诚恳的点头:“当然!”他心中苦笑,‘以后没事最好不要说谎,人品都消耗光了。’不过,也就马林溪会把他当骗子,在其他人眼里,赵二郎还是很诚实极有信用的一个人。
“那好罢!”马林溪答应得痛快,“就让他们住下,但不许他们在船坊中随处走动,如果要训练,到船坊外的球场去!”
“那是自然!”赵瑜笑道。马林溪虽然爱抱怨、好虚荣,把自家的东西盯得死紧,但他有个最大的优点——识时务,知道小事可以跟赵瑜扯一扯,但凡大事,却是配合无比的。赵瑜最欣赏的,也正是他这一点。
当年他上了赵瑜的贼船后,一知没了后路,便立刻主动配合,到了衢山也从不消极怠工。等浪港被招安,却绝不开口说要离开——当时赵瑜把刀都磨亮了,只要马大工提个‘走’字,登时就会拿去杀一儆百,衢山船坊是赵瑜的命根子,无论如何都不会丢。
也就因为马林溪如此识趣,赵瑜投桃报李,把船坊的一半股份都分了出去,马大工一人独得两成,其他各大工匠均分剩余三成。几年下来,船只卖了无数,红利各自分了不少,说起来,也都不大不小算是个富家翁。如果去他们的家中看看,不论摆设,装饰,都绝不下于陆上的那些土财主,一般的金碧辉煌,也一般的没品位。也因如此,明州船场时的苦日子,再没哪个工匠想回去过了。
此事一了,赵瑜便要告辞离开,寨中之事,他丢了三四天,却要赶回去处理。马林溪也不留他,只是叮嘱道:“新样战船业已造好,二郎最好早点把配套的兵器送来。”
赵瑜一摊手,无奈道:“那还要邓大工先把东西造出来才行啊!”
呸!马林溪吐口口水,不屑道:“一个铸钟的,也配称大工?!”
赵瑜苦笑,自古文人相轻,其实工匠也一样互相瞧不起,“大钟邓家在两浙也算有些名气,百年来,不论梅岑山(今普陀)上那间寺庙要铸钟,首先想到的也是他家。虽然比不上马叔,当不起大工二字,但毕竟他现在主持岛上军器作坊,称个邓工也可以罢?”
马林溪一翻白眼,“随你怎么称呼,我岂是小鸡肚肠之人?”拽了句文,便径自走了,直丢下赵瑜在那里摇头。
傍晚时分,赵瑜一行五十多人,乘着七八辆四轮骡车,终于回到观音山主寨。
遣了亲随把孩子们送去义学旁的空闲宿舍,赵瑜回到自己的院子。两个使女上来服侍他更衣——斩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