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在山中不自知 (2)(12 / 20)
过自责。他们都是些商贾小人,并非文臣军身,未受斯文教化,也没有什么忠义之心。本抚断定他们不过是贪图朝廷封赏罢了,现在总算是物有所值了。”
“大人明察秋毫,卑职佩服之至。”
“这件事情我就装作不知道,你的建奴关防印信更不可轻易示人。”
“是,大人高见。”
在王化贞看来,通讯渠道从不安全的细作链条,变成了努尔哈赤的关防掩护,这是一个不错的买卖。
黄石本来准备了一套说辞,打算用来解释为什么要擅自行事,不经请示就拿细作换关防。但是没有想到王化贞问也没有问一句,更不要说责备了。
黄石认为,军队就应该严格服从命令,赏罚应该根据是不是严格执行命令来作出,而不是具体后果来决定的。所以他对王化贞又多了一层鄙视。
中国的明、清两朝,下达的很多军令都是非常模糊的,只给一个大略的目标,比如到某地剿匪,或比如督师某个地区。具体手段上峰不管,只是根据后果来判断你的功绩。
这种做法往往被抨击为:中国缺乏西方的那种数字化管理传统,作为一个网民,黄石也相信这种说法。
可是黄石没有想到,幅员辽阔的中国,在没有电话、无线电的情况下,事事请示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的传统习惯就是给一个模糊的指示,让下级自己去发挥主动性。只要能把任务完成好,手段可以有相当大的自由。
落后的技术手段,加上中国领土面积,使得明朝的指挥传统和西欧小国的指挥传统大不相同。
宋朝企图实行精确管理,但是效果非常差。宋的崩溃让明人心生警惕,所以明朝的军令就变得模糊化。把临阵决断的权利下放给熟悉情况的一线官员,从而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何反应速度。
不过黄石没有想到这一点,他认为王化贞不懂军事纪律的重要性,在心里对此又是好一番嘲笑。
随后不到一个月里,黄石又去了辽阳两次,李永芳让黄石暂时不必再来了,并让黄石回去告诉王化贞:黄石已经假装同意为后金进攻广宁的时候打开城门,后金非常高兴而且对黄石已经是深信不疑了。
“后金具体计划是什么?”王化贞一听就仔细盘问起来。
“回抚台大人,后金命令小人找机会收买一个或几个守门武将。”
“晤,沈阳,辽阳之失,皆因细作打开城门,建奴又想故计重施,哼。”王化贞捻着自己的长须冷笑着说,然后接着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