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走向大同(大结局)(6 / 8)
中华民国在教育方面,高等人才培养都是培养偏才,只要精通一个领域就行,甚至是一个领域内还进行各种分工。不能成为高等人才的学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息量灌输,并适当学习道家理论,以免破坏他们的灵性。
学习,这是一种人类发展所产生的负担。原始社会根本不用学什么,但科技越发达,学的东西越多。尽管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因为根据物极必反的定律,信息量一旦到了一定规模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能让人不用学就能掌握知识的科技。
很多时候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还不如说是为科技社会承受压力而浪费十几年的时间。
因此中华民国没必要搞这些。那些复杂又没有创新的重复性产业,就交给其他国家发展。就像是山姆帝国后世将软件开发交给印度人去搞一样,先由山姆帝国搞出软件最有技术的那一部分,然后再把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交给印度小工去搞,从而减少对本国民众的精神摧残。
技术开发也是如此,后世山姆帝国的科研体系当中吸纳大量亚裔,这些亚裔成绩好,但是灵性不足,于是一些繁琐的工作就交给这些亚裔科研人员去负责完成。而山姆帝国的科研人员则负责用他们的灵性去进行创新。
中华民国此时已经丢掉了古代的发展方式,社会进入后天科技模式,因此统治者的高尚品德与民众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将会慢慢颠倒过来。但又不会完全颠倒,因为传统文化毕竟还是存在的,精英文化的存在,使统治者再怎么烂,也不可能太差。时不时的总会冒出一些为万民着想的统治者。
而民众习惯了自宋、明、清商品经济所形成的上进性格不可能完全消除,上进就要努力,努力就要动脑,动脑越多,学得越多,也就失去灵性了。
上层社会,与普通民众,都将慢慢进入一种平衡的状态。
最淳朴的社会,自然也就社会主义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也将进入社会主义制度。如后世的瑞典,就已经开始给民众发工资了,变相的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实际上也是先天与后天的一种对立。当一个资本国家,民众物质得不到满足,争到极点就物极必反,从而进入先天社会模式,也就是社会主义。而一个资本国家,民众物质丰富到极点,民众都不争的时候,则同样会慢慢进入先天社会,同样也是社会主义。
中华民国慢慢发展到一定程度,同样也会进入社会主义。
因为上进的人毕竟不是大部分,普通民众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