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六十五章 用兵难题(3 / 4)
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还比不上一个美军主力师。
当然,这并不能否认,日军在装备上确实拥有优势。
问题是,即便美日联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力有明显优势,帕特里奇仍然觉得手里的兵力严重不够用。
关键只有一点,即美日联军此次进攻的规模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次大规模会战。
仅从突击距离上看,要想打到北京,美日联军的实际突击距离将近五百公里,而在之前的会战中,美日联军的实际突击距离从未超过三百公里,而且仅仅在罗耀武离职后的沈阳会战中达到这个程度。
在与罗耀武交手的会战中,美日联军的实际突击距离均在两百公里以内。
毫无疑问,这绝不是巧合。
这个数据足以证明,罗耀武是一个非常擅长防御作战的军事统帅。当然,之前的战斗也证明,罗耀武在指挥进攻时也很厉害。
中国军队一再退却,不是缺乏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而是缺乏足够取胜的战略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军队拥有制空权,哪怕是非常短暂、也非常有限的制空权,只要能够削弱美日联军的空中优势,中国军队就不会再次失败。
在这个问题上,帕特里奇的认识非常清楚。
事实上,只要到七月份,随着J-20成批量的大规模服役,中国空军就有能力在某个方向上扭转局面,至少能够削弱美军的空中优势。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不得不赌上这一把。
如此一来,美日联军就得打破之前的纪录,在一次会战中,将突击距离由三百公里提高到五百公里。
毫无疑问,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按比例换算的问题。
按照帕特里奇的估计,要将突击距离提高一倍,至少需要增加两倍的主力部队。也就是说,增派给东北战场的主力师团应该是八个,而不是四个。
可惜的是,美国当局只给了他四个师团。
作为补充,日军的主力师团由原先计划的八个增加到了十二个,而且通过打通海运路线的方式,将另外二十多个日军二线师团派往前线。
问题是,就像前面提到的,在正面作战中,日军顶替不了美军,二线部队也顶替不了主力部队。
对此,帕特里奇非常不满。
当然,他也只能不满。
美国当局没有继续向东北战场增兵,主要还是受政治因素影响。要知道,在东南战场上的美军主力部队就只有十个师,除掉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