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抓到一个陈留细作(2 / 4)
没有灭亡之相。在皇太极看来,眼前的明朝还是一个庞然大物,根本就不是小小一个后金所能对付的。
长期的战争对后金并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明朝愿意,完全可以依靠长期的战争将小小一个后金拖垮。只要他们愿意。
因此,皇太极认为,如果能和明朝保持名义上的休战状态,让他们出点钱买平安,并时不时南下抢一把符合彼此的国家利益。
他不认为自己能够完全彻底地统一天下,如果能够做到北宋时的金、辽那种地步,他就非常满意了。
至于甲申年后金入关,纯粹是多尔衮中了一个大乐透。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让人感到意外。
于是,明、金和议开始。
老实说,如果崇祯皇帝能够面对现实,拉下脸皮议和,明、金之间罢斗,自可从北方腾出手来对付南面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可是,崇祯皇帝一想起宋、金和议的故事,又放不下天朝皇帝的面子,不敢做出任何决断。干脆来了一个装聋做哑。但暗地里还是派人与皇太极接触。
对于明朝的使者,皇太极表面还是很欢迎的,他隆重接待了使团,并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
信上照例将战争责任归咎于明朝,并重申和谈的意愿,开出自己和谈的基本条件:两国平等;遣返对方逃人;明朝每年给后金金万两、白银一百万两。后金则报之以人参、貂皮;以实际占领区划定两国国界。
松锦大战后金是战胜国,态度虽然咄咄逼人,但条件还算是合理真理永远在胜利者大刀的下面以明朝的国力而言,这点钱根本就不算什么。内忧外患的明朝需要休养,需要时间恢复力量。
问题是,这个条约对明朝的许多官员而言,简直就是卖国条约。反对永远是容易的,还能捞到好名声,至于建设性意见,东林的腐儒们才不关心呢。
本次和议有崇祯皇帝默许,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导。可使者一回北京将相关议和材料交给他后,竟然被陈尚书的家童误为塘报抄传出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一时间,陈新甲成立众矢之的。
不过,陈大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奉命行事,有皇帝在,还怕尔等酸丁不成?
于是,他态度极其强硬。
可是,他并不了解崇祯皇帝。这个神智有些不健全的男人面对群臣的指责,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至国家安危于不顾,将一切责任都推到陈新甲身上。
既然我没有责任,那么,总得有人负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