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紧急军情(6 / 7)
害,雅州、邛州军队都未能抵挡他们的攻势,的确让人堪忧啊。”
李浦低声道:“末将乃行伍出身,在军中二十余年,深知我军底细,说实话,厢军战斗力低下,有目共睹,韩绛将军的三万五千人,只怕能作战的,只有那五千禁军。那三万厢军,没等开战就会开溜的。就算他们拼死作战,由于平时缺乏训练,又都是些老弱病残,根本没什么战斗力,白白送死而已。”
杜文浩眉头皱了起来:“这么说,实际情况是敌军两倍于我?”
李浦缓缓点头,迟疑片刻,低声道:“韩绛将军,此前从未带兵,也不知道番军的厉害,过于轻敌,只怕……”
杜文浩脸色微变:“军情紧急,传令立即开拔!”
李浦拱手道:“末将遵命!”
李浦迟疑片刻,说道:“将军,苏轼怎么办?”
杜文浩毫不犹疑:“带上,路上医治,他死不了的!”
……
杜文浩已经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当夜紧急召集军队连夜出发,魏知县还在梦中,得知此事,忙不迭光着脚跑出内宅,乘轿来到驿站,不成想杜文浩一行已经开拔,急忙赶到城门,得知杜文浩已经出城,率领大军西行而去了。
宁公公随同杜文浩大军出城,一路上与苏轼同车,把宋神宗的真正意图告诉了他。苏轼才知道,原来这年轻的御医,竟然肩负着新变法之责!
苏轼对变法的态度是务实的,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变法,他绝对不会反对,所以,对杜文浩的新法自然太不上说三道四,宁公公一番叮嘱,让他更加明白,自己虽然身为知州,而杜文浩仅仅是勾管一州常平仓,但杜文浩单就御前正侍大夫,正五品,而御赐紫衣金鱼袋,是正三品,论级别苏轼没法比,论亲疏远近,苏轼更知道自己这官就是杜文浩一句话来的。更可况,还不知道杜文浩的变法好歹,更不能妄加评判,如果变法真正有利于百姓,他苏轼绝对是举双手赞成的。
所以宁公公一席话,让苏轼更是坚定了心中想法,一定全力支持杜文浩的变法。无论成败,一体共担!
大军从黄州紧急连夜出发的当天晚上扎营之时,杜文浩便召集各营军校,传达了前方战报。
这些将校们虽然差不多都没有真正参加过战斗,但毕竟从参加军旅之日开始,便有了一股热血沸腾,所以听了杜文浩的前方战报之后,都有一种猛兽猎捕猎物之前的兴奋。
杜文浩把前方战况通报了病榻中的苏轼,苏轼立即表示,马上开拔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