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东北道大行台(3 / 5)
,早在北魏之时,就已经普遍设置行台省,之后的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都沿用,在隋唐之时,也一度设立。唐初也设立过行台省,不过天下平定后就已经废除。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行台制度存在数百年,性质也有不同,但大致为四种类。
即做为临时中央政府的行台,做为尚书省分支机构的行台,处于过渡形态下的行台,还有就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的行台。
北魏北齐之时,行台已经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北魏前期的行台便是皇帝亲征之时,所设立的临时性中央政府行台,在这种情况下,原京师之地还设立一个留台。
而十六国时期,在地方建立行台,这种行台已经是尚书省分支机构。
而在北魏六镇起义之前,朝廷常常抽调一部份官员组成行台,到处地巡查或处理军政事务,这些称为使者行台、出嫁行台或者统军监军行台。因为北魏后期战乱不止,尚书省无力承担行台,行台的官员多是由中央其它各部官员担任。由于战事持久,这些行台渐成长期机构,节制地方军事,甚至战事停止后,由于地方不稳,行台也不会马上撤消,而是成常驻地方机构,在一些军事重镇,行台区已经开始形成。
到了北魏末期,已经形成了七个固定的行台区,而且行台官员已经从中央调任变成了地方官任行台,从中央派出机构,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台的官员升迁亦在行台内部升任,而不必转道他台。
唐初,全国分设六道,建立了六个行台省,其中最大的行台省为陕东道大行台省,由李世民担任大行台尚书令。不过唐初的行台,只维持了十年,最后便全部撤消。
唐初的六道行台为中央尚书省派出地方机构,总管军事兼领民政,位高权重。
襄州道行台,就曾一度领有交、广、安、黄等二百五十七州。
六镇行台,以李世民等皇子为尚书令,但显州道和东南道二道,却是以淮安土豪杨士林与和州贼帅杜伏威任尚书令。
唐初的行台官员品级,与中央尚书省的设官相当,品级相同甚至只低一阶。
如中央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大行台尚书令也为正二品,行台尚书令为从二品。
其它如左右仆射、左右丞、都事、主事,六部尚书、六部侍郎也都同样设置。
由于行台权柄太重,因此最后只维持了十年,待唐朝中央基本掌握局势后,便一一撤消了六道行台。
整个大唐,正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