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十四节(7 / 12)
襄阳旧友,和徐庶、石韬、孟建三人通宵清谈。崔安喝多了,席间透漏了很多机密,包括大将军被逼交出兵权北上大漠,朝堂上各方自相残杀,崔琰怀疑李玮派人暗杀郗虑,以便栽赃臧洪打击丞相蔡邕等等事情。
徐庶三人回去后,立即把此事禀报了蔡瑁、蒯良、韩嵩等人。蔡瑁随即召集各地特使商议对策,准备修改议和条件,在长安混乱上的局面上再添上一把火。为了确保消息正确,蔡瑁请王朗拜会陈登,让华歆拜会孔融、祢衡,让顾雍拜会自己的老师蔡邕(蔡邕避难江东的时候,顾雍曾随其学琴),尽可能打探消息。
陈登对王朗守口如瓶,当他听说崔琰怀疑李玮暗杀郗虑时,暗中窃喜。送走王朗后,他即刻拜会孔融、祢衡。祢衡随即秘密拜访崔琰,崔琰被祢衡手里的证据说服,决心帮助祢衡救出臧洪。崔琰为了防备李玮的报复,和祢衡约定,以后有什么事让崔安和他们联系。
祢衡、陈登、崔安、王朗、华歆、徐庶等人自此经常见面喝酒。这些人都是清谈高人,喝酒也没有节制,常常通宵达旦,天南地北的海侃,其中当然免不了对各自朝堂的抨击。
※※※
七月上,和谈出现了重大问题,在藩国应该保留多少军队一事上,双方分歧严重。
蔡瑁、程昱、张松、吕范等人随即建议,军队可以减,但要增加各藩国封邑,赐予封邑上的全部军政权。
在这之前,朝廷曾答应保留襄阳朝廷上诸如曹操等大臣的爵位,爵位可以世袭,不过封邑不多,而且也没有封地上的军政权。长安朝廷的这种让步,正是曹操等人派使者到长安参加和谈的主要原因。现在他们改主意了,以保留全部军队为要挟,逼迫朝廷答应给封邑,并要求得到封邑上的全部军政权。
七月中,长公主和丞相等大臣仔细商议后,认为可以接受襄阳的要求,但各藩国只能保留很少的军队,朝廷将派驻一定数量的军队进驻各藩国。
襄阳方面认为藩国可以减少一定数量的军队,但坚决反对朝廷在藩国驻军。
※※※
这件事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遍了军中各部,各地驻军将领纷纷上书,反对朝廷的议和方案,并弹劾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等大臣,认为他们祸乱国社稷,要他们立即滚出朝堂。
杨修把这件事告诉了小天子,经过杨修一系列精辟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断,最后和谈演变成了一场由襄阳叛逆和朝中奸佞们精心策划的、旨在诛杀长公主和大将军、废黜小天子,最终拥立襄阳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