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三节(6 / 10)
,羌人怎么会杀到关中?你不要危言耸听。”
“我危言耸听?”皇甫郦怒极而笑,“你父亲是本朝名将,威震边疆,为什么你们几个后人却对兵事一无所知?”
张奂到了晚年潜心研习经学,弟子上千。他的大儿子张芝、次子张昶都是书法名家,而张鸣自己则是经学大儒。皇甫郦的这句话让张鸣气得面红耳赤,瞪着眼睛羞愧无言。
“当年大秦国的蒙恬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上,打下了河套,兵逼阴山,开拓了大大一片疆土。为了戍守疆土,始皇帝下旨,从内地数次迁徙数十万人口北上充边。”
“当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等本朝名将屡屡率军远征,为大汉开疆拓土。为了守住这些疆土,孝武皇帝在二十多年里,先后下旨迁徙了一百多万人口北上到河套和河西两地屯田戍边。”
“大秦国的始皇帝和本朝的孝武皇帝,为什么不惜耗费巨资迁徙人口戍边?很简单,戍边的军队需要粮食,但从内地把粮送到边塞,耗费非常大,对国力的消耗更是惊人,没有哪一朝的国力能够长时间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戍边需要源源不断的兵源,但从内地千里迢迢赶到边塞的士卒常常水土不服,无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一旦遇到战事,边塞也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兵力补充。”
“北迁人口之后,边郡的人多了,耕地数量多了,兵源和粮食有保障了,边塞随即也就越来越安全了。”皇甫郦极力忍住怒气解释了几句,“十几年前,北疆、西疆都是战乱不止,看上去是国力不够,朝廷的财赋不足,但深究起来是因为边郡土地兼并严重,吏治极度腐败,加上边郡气候恶劣,胡人屡屡入侵,百姓无法生存,只好背井离乡,一逃了之。边郡人口越来越少,土地荒芜越来越多,兵源和粮食急骤锐减,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边塞陷入战火也就在所难免。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循环越来越厉害,等情况恶劣到无可挽救时,边塞戍守也就崩溃了,战火随即冲天而起并迅速蔓延到整个边陲。”
“如今西疆的戍守已经崩溃。北疆在朝廷和大将军的努力下,数次迁徙流民北上屯田戍边,在经过十五年时间的整治后,逐渐恢复了稳定。”
“西疆若想恢复稳定,击败羌人仅仅是一个小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迁徙人口,是屯田戍边,是推广和实施一系列新政,从而确保西疆能够长期稳定下来。”
“我到长安之前,朝廷曾为西疆的事商讨了多次,其中有大臣也提到把西疆暂时放弃,把西疆百姓全部迁徙到关中的建议,但这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