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箭在弦上 第十节(7 / 8)
控权柄。只不过她自己不愿出头得罪大将军,所以设了个圈套,让外朝大臣在既不愿意放弃相权,又不愿意让大将军挟持皇权的情况下,利用修改官制的机会,名正言顺地筹建中书监,以便加大长公主控制皇权的力度。
现在大将军要生气,就去找外朝大臣的麻烦吧。
※※※
中书官职虽然历史很久,但早已废弃,此次之所以重建,也是为了削弱尚书台的权力。
当年孝武皇帝重用尚书等中朝官的同时,也任命宦官为中书谒者令,负责承传诏令奏章。这是因为尚书只能在宫中殿阁奏事,特殊情况下才能被召入省内奏事。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禁中发生了侍中仆射马何罗和其弟弟马通入宫行刺的事件,这以后中朝官便不能随便出入禁中了。于是,孝武皇帝在以中书谒者令承传旨意的同时,又在禁省中增设了中书,为皇帝起草诏令,将尚书部分职权转移到了禁中。
后来中书承担起了传令转奏的任务,尚书则在宫中誊正颁布于外,这样在原有的运行机构中,又在禁中另设了新的承转站作为新的御前办事机构。
到了孝宣皇帝朝,为了剥夺霍光的权力,孝宣皇帝命令中书令直接去司马门拿取上奏封事,绕开了尚书台,以加强自己的权力。于是,中书又成为“国家枢机”,“政治之本”。
当初孝武皇帝重用尚书,本意是为了限制相权,提高工作效率,但领尚书事者多为外戚,权势太重,于是又以中书削弱尚书,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夺外戚权臣的权力,因此这一机构后来受到了外戚权臣的一致反对。到了孝成皇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王莽专政,罢废中书,恢复了权臣领尚书事与三公双轨辅政的制度。
晋阳朝廷重建的时候,因为大臣们对奸阉祸国心有余悸,所以严禁内朝官干政。但长公主主政,形势上“不接公卿”,而尚书虽然主管各项政务,但因为宫、禁有别,一般也很少进入禁中。为了方便长公主行使职权,同时也是为了削弱和牵制尚书台的权力,特意恢复了中书一职,其官吏多为原长公主府中的亲信。
※※※
如果改中书机构为中书监机构,那么官吏必然增多,再放在禁中就不合适,需要搬到宫中。
宫中本由尚书台,两个机构职权接近,又同在宫中,显然也不合适。
增设中书监,是为了削弱和制约李弘的权力,保护和巩固皇权,所以只能把尚书台搬到宫外去。
尚书台本是中朝机构,搬到宫外后,皇帝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