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血染午门,锦衣卫逞凶(2 / 8)
中出来,在丹墀下边排班站定。班尾是两对仗马,金鞍、金镫、黄丝辔头、赤金嚼环,整齐而肃穆。天家的威严,就是在这每一个细节中,一寸一寸的表现出来的。
尽管崇祯在上朝前总是乘辇,从不骑马,但是四匹漂亮而驯顺的御马,总是在三六九上朝前按时牵到伺候,成为仪仗的组成部分。另外四个太监拿紫檀木雕花马凳,以备皇帝上马时踏脚,站在仗马旁边。夹着丹陛左右,肃立着两行扈驾侍朝的锦衣将军,穿铁甲,佩弓、矢、刀、剑,戴红缨铁盔帽,这就是著名的“大汉将军”了。
又过片刻,午门上钟声响了。文武百官匆匆地从朝房中走出,从左右掖门人内。他们的队伍非常的齐整,而且非常的安静,没有谁敢发出任何多余的声音。当最后一个官员进去以后,一对一对大象都把鼻子互相搭起来,不许再有人随便进去。
文武百官到了皇极门外,按照文东武西,再按照衙门和品级区别,排成两班,恭立在丹墀之上,等候皇帝陛下的到来。四个御史官分班面向北立,负责纠仪。他们的眼光,就好像是毒蛇一样,盯着周围的所有人。只要有人有任何出轨的动作,都会被他们毫不留情的记录在案,然后报告崇祯皇帝处理。
“皇上!”
“皇上!”
“我们要见皇上!”
当文武百官在五更入朝的时候,一千多北直隶土民由二十几位老人率领,来到长安右门外边。他们绝大部分是被战争毁掉家园的中小地主,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要求见皇帝的胆量的。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大大超出了他们所属的阶级,也反映了农民、中小商人和手工业主的利益。
如果说,当初张准在北直隶,使用手段拉拢了一批人,那么,眼前的这批人,就是不肯接受张准拉拢的。他们依然是忠于朝廷的,他们依然是相信朝廷的,他们依然是拥护崇祯皇帝的。他们选择了到京师来避难,而不是选择到山东去避难,这已经充分的表明了他们的立场。
昨天上午,他们见到了皇上的御批,使他们大为失望。他们这一群老人当即又写了一封痛陈苦情的奏本,送往通政司。通政司因皇上已有旨叫他们“毋庸逗留”京城,且见奏本中有些话说得过于激切,不肯收下。他们不管如何恳求,都无用处。他们无奈,便趁着今天是常朝的日子,头顶奏本,试图“伏阙上书”。
古代的所谓阙就是宫门。拿明朝说,就是午门。耳熟能详的推出午门斩首,就是这个午门了。但如今老百姓向皇帝“伏阙上书”,不要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