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如此凶残的火炮(3 / 9)
自然是浏览得最多的。因此,他在军事科技知识方面的掌握,也是最全面的。
在这些军事科技知识里面,就包括大量的和火炮有关的记忆。古往今来的火炮发展,张准基本上都耳熟能详。就算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说出来的很多见识,也可以让别人感觉到非常的新鲜,非常的有趣,从而深深的记忆在自己的脑海里。
这一点,对于在场的工匠们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张准的话,就等于是在他们的面前,举起了一盏引路的明灯,他们只需要顺着灯光摸索过来,就能顺利的找到出口。如果没有这盏明灯,他们甚至连方向在哪里,都根本搞不清楚。
事实上,张准要说的,的确是自己关于火炮的一些所见所闻。在感觉红衣大炮的研究受到阻滞以后,张准有必要,帮助在场的工匠,找到更多的出路,引导他们跳到别的轨道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必要钻死胡同的。
其实,火炮的发展,不应该是只有红衣大炮一条路的。红衣大炮,只是大炮的一种,因为它恰好传到了中国,所以才会被中国人熟悉。实际上,在红衣大炮和佛郎机火炮之外,还有更多的大炮类型。只是,这些大炮并没有传到中国,没有被当下的中国人知道而已。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迅猛发展。十四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十六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可以达到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十六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类似后世的迫击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到十六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所谓的霰弹,在海战的时候,就被称为葡萄弹。
公元1600年前后,欧洲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到十七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公元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公元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到十七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拿破仑的出现,更是将炮兵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