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2)(20 / 21)
得到的。
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我国造瓷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如成化年间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就是名驰中外的杰作。所谓斗彩,就是在烧成青花瓷器上加红、黄、绿、紫等彩料,经炉火烧炼而成的。所谓五彩,不一定是五种颜色,而是包括红彩在内的多彩瓷器。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造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在一道釉方面,康熙年间烧制的天蓝、翠青、碧青仍苹果绿、娇黄、吹红、吹紫、吹绿最好,乾隆年间生产的各种宋釉、五彩最好,而雍正年间的胭脂水、油绿、天青以及仿汝、仿官、仿钧、仿龙泉等仿古瓷器,都能准确配料,恰如其分地掌握好火候,使器皿在烧成的时候和原样无异。
在红釉方面,康熙年间的鲜红、郎窑红和乾隆年间的仿宣德弄红以及矾红、釉里红等,都是继承并发展了明代造瓷技术之后所取得的新成果。
在彩瓷方面,康熙年间的素三彩、五彩和雍正、乾隆年间的粉彩、珐琅彩等,都是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都是属于釉上彩。
所谓粉彩,就是在色料中加入铅粉或在色料上面另外涂上铅粉制成的,利用控制温度的办法,使它在烧成的时候釉面呈现不同的色泽。由于浓淡协调,光泽柔和,能表现出明暗分明的立体感,所以很受人们欢迎。珐琅彩也是用粉彩的手法制造的,瓷胎画珐琅,它和粉彩瓷器在腊质、形态、款式仍图样、风格等方面都是精美无比的。
在清代的青花釉中,所含的氧化钙和铁的成分都比较高,因此胎、釉的色调常常是白里泛青,这是我国清代瓷器色泽上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技术上来说,青釉中的青色,来源于胎、釉中含有的氧化亚铁成分。根据有关单位分析得知,它的釉中所含的氧化亚铁成分,在总铁量中已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为了减少瓷胎变形,清代采用了过量的高岭土配比作胎的技术。根据物理性能测定,由于原料淘洗加工极其精细,石英颗粒比前代细小,而且分布均匀,在烧炼温度适当而又稳定、并且能够准确控制烧炼时间的条件下,瓷胎中有一种外国人叫“ 莫来石”的含铝硅酸盐晶体发育很好,所以瓷器的白度和透光性更好,清代雍正年间的彩盘白度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五,烧成温度已经达到了一千三百一十摄氏度。在这样高温下烧成的瓷器,胎、釉自然更加坚硬优美,根据显微结构分析,瓷质已经达到了现代硬瓷的各项标准。
瓷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