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非主流飞机(2 / 3)
目标的射击精确度不输任何精确导引武器,在地面炮火轻微时以机炮扫射地面,会得到比炸弹还高的战果。而且面对第一代导弹的众多缺陷,机炮就更加有存在的理由。
而“枭Ⅰ”式战斗轰炸机则牺牲了一定的机动性,在高速度上寻求了突破,重量更沉,体型更大,其主要设计目标是以高速突防,对地攻击,并且具有一定的空战能力。
喷气式飞机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是南洋联邦科技飞速进步的集中体现,而其工程界也学到了正确的工程设计态度:如果你没有测试过这个地方有问题,那么这里就一定会出问题。在最后的测试阶段,黄历已经开始关注中东问题,他特意要求一部分工程人员带着几架样机到埃及高温多沙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当时包括美苏在内,都多少忽视了武器使用环境的改变,会对武器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他们为了追求性能上的突破,盲目要求加快研制进度,其产品的测试到底是否彻底、忍受环境的要求是否严苛,只有在前线的官兵付出宝贵的生命后才能证明并被迫改进。
南洋联邦在硬件上精益求精,认真严谨;对飞行员的训练中也极为严格和特殊。世界空战历史表明,许多王牌飞行员的飞行技巧并不十分出色,他们之所以能够击落敌机,往往是因为对空战环境、战术的了解。
同样的,战斗技能也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空有一身飞行技巧,却极端缺乏战斗技能的飞行员,在空战中败给敌人经验丰富的老手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针对这种理念,南洋联邦空军成立各种假想敌中队,大量设置模拟对抗课程,保证高训练的时数,并在飞行员选拔上严格把关,宁缺毋滥。当然,这种训练方法加重了训练单位的后勤负担,而且空战训练的危险性极高,飞行事故时有发生。
但正如黄历所说:“你不能让斗牛士第一次上场就独自面对致命的公牛,而在训练时却从来不准他练习用剑,理由是避免弄伤指甲。”是的,限制训练的难度,能够维持大众所看得到的训练安全,但损害的却是大众所看不到的、对国家存亡却生死攸关的飞行员的战斗技能问题。
当然,暂时放弃在飞机上挂载导弹,并不意味着在以后也不使用。导弹的研制和改进也在黄历的关注下,紧锣密鼓地向前发展。与西德合作制造的红外线跟踪导弹和反雷达导弹已经制造出来,但效果差强人意,科研部门正进行着不断地改进,向着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导引头性能,增大射程、速度、威力等方向发展。
南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