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看不到硝烟的战争(4 / 5)
法币,在全国流通。这种新的货币,在华东、华中、华北都占有主导地位,使日伪推行金融渗透遭到了强有力的阻击。日伪迫于法币的价值和信誉,不得不改变策略,放弃对华东、华中法币的驱逐,转而利用法币,以伪币与法币等值流通为钓饵,侵蚀法币市场,扩大伪币阵地。针对此种情况,国民党政府又采取措施,阻止日伪搜刮法币和套取外汇,在1938年三月公布了《财政部关于办理外汇清核办法》。这样,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停止供售外汇,日伪妄图使法币变成“废纸”的梦想彻底破产。
现代化的战争一爆发,便很少是在单一层面,多数是在全方位展开。日本侵略者占领华北后,立刻推行“联合票”,搜刮取缔国民政府的法币。同时,日本人开始大量伪造纸币,输往国府区,榨取战略物资,制造国统区的通货膨胀。为此,在其本土设立了造假币科研机构,在沦陷区设立了造假币的印刷厂,由日军参谋部直接指挥,其代号叫“杉工作”,即研究制定假币的印刷技术和流通措施。
其实伪造纸币这项工作,日本人早在1935年便开始进行了。自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后,日军参谋部指派第七课所谓“中国通”的山本宪藏大尉,便聘请“造币专家”,研究如何伪造国民党法币并以大量假币充作收买汉奸经费,充当“开发事业”的资本。经过一番筹备,日军于1937年年底正式下达仿造“中国法币”的命令和十一条计划实施纲要,决定首先在上海施行。1938年六月,假法币试制成功,在上海购买物品未被识破,但向银行兑换日元时,因假币太新,露了马脚,致使兑换失败。
随后,山本宪藏吸取经验,采取措施,对所有新印假币进行污脏处理,然后成捆外运。于是成批伪造的“中国农民银行”一元券、五元券、十元券共计五百万元抛出抢购物资,控制贸易。
面对日伪大量抛假币,国民党政府断然采取“以假对假”策略。为了扰乱日伪统治下的财政金融,下令军统局与欧美钞票公司合作,在重庆歌乐山建立一座伪造日本钞票的造币厂,从美国购买纸张和印制设备,挑选“中国银行”造币厂的技术精英,日夜精心制作。当时日军在其霸占的统治区内,流通着各种面值的日本钞票,每当日军发行一种新的纸币时,就由戴笠组织人员在山洞里日夜赶印,然后运至江西上饶,由交通部门源源不断地偷运到汪伪控制的沦陷区使用。这些钞票与沦陷区所流通的钞票一模一样,连日本制币专家也难以鉴别,轻而易举地购买了大量黄金、棉纱、布匹等物品,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