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厂房(2 / 5)
够有大量独特的产品来带动经济发展,叶韬是需要让叶氏工坊担负种技术树的职责的,他不想让叶氏工坊的云州分部陷入不断扩大生产、不断将精力分散在生产管理方面的困局。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还不如将更多更新的产品开发出来呢。在叶韬的设想里,由叶氏工坊开发各种产品,然后以股权和分红的形式从云州制造局和其他的私人的工坊那里获得利润,而用这些利润继续支持叶氏工坊的技术研发。叶氏工坊自然还是要生产的,但仅仅将生产限定在这个时代的技术尖端的领域。
那么,云州制造局让谁来管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从生产管理和计划制定方面,毫无疑问叶韬对自己的师兄钱顺有着完全的信心。但钱顺自己都不愿意离开叶氏工坊去担任云州制造局局正这个级别至少是四品的职位。钱顺的反应是,纯粹管产量和质量,太没劲了。于是,叶韬只好从其他方面去寻找合适的人选,终于决定由一个戴氏的老家人韩钥来担任局正。
叶韬在重视了钱顺自己的选择的同时,却没有给韩钥多少选择。当任命公布,那情景又岂是一个喧哗可以形容的。韩钥不是戴氏族人,甚至不是七大姑八大姨牵扯开的庞大的姻亲势力联盟中的任何一人。仅仅只是一个在戴氏的产业里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现在正实际管理着戴氏再绥远的为数不少的工坊,名义上的戴氏制造行业第四把手而已。这个名字出现在叶韬的视野里有些偶然。
由于戴世葵是倾向于将戴氏的全部工坊交出来的,他一到绥远就让绥远这里列出戴氏所有工坊的资料让叶韬过目。而这个工作自然就落到了实际管理这些产业,对情况最为熟悉的韩钥身上。韩钥列出的工坊资料里不但包括了每个工坊的地点、工匠人数和生产物品的类型,甚至还有更多很有用的内容。比如在绥远,戴氏一共有两大三小一共五个锻冶房,和二十多个打铁炉子,这些产业一直都分散,但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整合。韩钥列出的锻冶房资料里,包括了每个锻冶房产出的钢锭铁锭或者钢材的质量,他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但却以东平最大的钢铁产地黎阳前年出品的钢锭为标准,给出了不同材料的相对质量。那些打铁铺子,虽然在地点上没有能整合起来,但从韩钥接手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每个铺子负责一种或者几种部件然后进行总装的,虽然生产流程在叶韬看起来还不尽合理,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阅读韩钥的报告文书的时候,叶韬、谈玮馨、钱顺和戴世葵等人毫不费力地了解到了戴氏所属工坊的现状,而突然之间,钱顺问到了这个报告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