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动荡(2 / 6)
美好的乞求。而圣人品质高尚,秉公守礼,也是普通平民最渴望出现的一类人。
而很明显,当李汉在国会郑重承诺,他本人不会成为独裁者,同时也将为后继者奠定下坚实的统治基础,为中国走向民主扫平一切障碍之后,国民的‘圣人’跟‘明君’心理又爆发了,甚至比民国元年袁世凯刚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还要强烈。
这也难怪了,袁世凯当年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之初虽然也做了不少实事,但他比较挑起了国内内战,也没有在跟洋人的交涉中占据上风,让国民看到他的强硬态度。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民国第二任民选总统李汉在宣誓就任的不足两年中,不但大肆的精简跟撤销繁重的税收,而且中国还赶上了欧战的顺风车,绝大多数的国民们都感觉到了生活的改变,他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身边能够买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
作为一个几千年来,已将读书当成改变一生命运最主要途径的国家。老百姓也有一套他们自己衡量国家是否贤明的标准,那就是他们的娃儿能否比前清事情更容易得到读书的机会,从而获得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一点民国无疑做的是很好的,也是令国民最能感觉到身边变化的一点。
1913年全国共有专科以上的学校52所,其中,大学12所,独立学院26所,专科学校14所,共有72个学院,195个系,在校生13922人。与此同时,民国全国共有政府承认之初级学堂1742所,中级学堂341座。
但是到了1916年8月中俄开站前,政府已经明确规定了全国教育等级,分别为小学(5年)、中学(5年,包含中学三年跟预科二年)、大学(3年)。国内的教育环境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全国共有政府承认之小学8478所、中学1483座、大学144所。共有126万学生同时在接受国家扶持之免费教育。同时,国内尚有不计其数的私塾仍在运营中,保守估计受教育之人员接近两百万之众,比11年的清朝统计数据几乎翻了一倍。
中国尽管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在过去的几年中,民国持续向教育中拨发了约三千万左右的教育扶持经费。当然,政府的大量教育经费是倾斜向西部跟中部地区的,在东南沿海等富裕地区,政府以减税免税等措施鼓励实业家、地主乡绅投资教育,同时对于大量投资教育之地方乡绅,给予政府颁发的勋章、奖状,李汉甚至亲自上阵,动员内阁各部总长为对教育有功者以亲笔签名的奖状勉励之。
教育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