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第二次远东危机(四)(5 / 6)
准备,国防军跟俄国人交手,吃亏是免不了的。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可以很轻松地将温度降低到零下40度。在这个温度,凡是含有水分的食物,包括肉类、鱼、米饭等一切东西,都将变成一块块硬邦邦的大石头,根本无法食用。暴露在寒风中的双手,哪怕是只离开手套几分钟,都会被冻得僵硬,再时间长就是冻伤乃至于不得不截肢。步枪、火炮甚至飞机发动机等等,到了冬天战斗力都将锐减。工业上中国的技术虽然得到了德奥美国的部分支持,但仍旧徘徊在‘大老粗’线上,不要说跟德美等工业强国比较了,便是跟俄国比较都差了不少。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东北军区强攻中东铁路是打响了中国军队对俄作战的第一枪。之所以如此,除了中东铁路的重要性外跟分割外东北伯力跟海参崴两大俄国军区之间的联系外,最主要的意图还是希望能在十一月东北的严寒到来前,尽可能的结束东北战事,将灭地于国土上改为御敌于国门外,借着天寒地冻消灭俄国人。
第二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就是补给。为了补给,陆军部跟政府经过详细规划,制定了长长的兵站补给线。东线的补给基地设在沈阳,从沈阳开始,在国境内可以依托铁路的,每200公里设置一个中转站,离开铁路之后,则是每50公里设置一个小兵站,每100公里设置一个中兵站,每200公里设置大兵站。小兵站以排级兵力驻守,中兵站以连级兵力驻守,大兵站则以营级兵力驻守。多亏了日本人跟俄国人在东北经营了几十年的铁路网,东北军区物资补给方面基本上不会出现问题。
各兵站之间除了电话之外,还在中级以上兵站配置了无线电报,方便信息传递。按照规划设置,小兵站应该能够满足团级兵力1日份或者营级兵力3日份的补给,中兵站能够满足师级兵力1日份或者团级兵力3日份的补给,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大兵站不仅能够满足师级兵力5日份以上的补给,而且能够提供包括装备修理、危重伤兵救治等需要。
西线则是顺着正在修建中的兰新线,平均每四百公里才能有一座大型补给点。中线也差不多,因为交战区域在不属于中国控制的外蒙古区域内,很难保证物资的供给。为此国防军采购的十五艘飞艇全部被西线跟东线瓜分用于运送军事物资,为了保证生活物资的供给,政府还跟回族、蒙古各部落通过气,从各游牧部落购买大批的骡马等用于物资的运送。
中俄两国各自宣战之后,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俄国在华租借地、租界和附属地被强制收回,行政当局被中国勒令解散,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