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第二次远东危机(四)(3 / 6)
国宣战之后,中国的军队包围北京、天津及汉口俄租界,在要求俄军解除武装投降未果后。仅在北京地区,中国军队的火炮就向俄租界发射了多达上百发炮弹,几乎摧毁了包括俄国公使馆在内的全部建筑。中国人用他们的愤怒告诉全世界,他们对国土跟主权的捍卫决心不容置疑!”
“据同中国那位年轻总统私交甚好的公使阁下透漏,他们从中国政府方面已经得到了确切情报,中国的军队已经完成了动员跟集结,并开赴前线作战。我国在华武官受邀参加了在新都西安的检阅仪式,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士兵们服装整齐、精神饱满、斗志旺盛,装备的武器也不比美国军队差半分。不过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中国军队现在普遍装备的一三式步枪,原型正是俄国射击装备的‘莫新纳甘步枪’。中国人在12年底获得了俄国的允许生产这种武器,并且在第二年完成了对步枪的改造后,成功淘汰了德国、英国、法国跟奥匈帝国生产的武器,成为了中国国防陆军的标准化武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在西安跟北京,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飞机、巨大的齐柏林飞艇跟一艘艘的崭新战车,正在源源不断的向着北方驶进。这个国家在过去的几年中,在德国的扶持下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他们能够大规模的生产武器、飞机、飞艇甚至战车,虽然在总体工业实力上不如俄国,但考虑到俄国军队需要穿越六七千公里的长途从欧洲赶到远东同中国军队作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会是第二场‘日俄战争’。”
日本大概应该算是这几年来最关注中国的国家了,也难怪了。自14年中日冲突之后,不但北上派的向大陆扩张的军事计划受挫,日本国内也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五万军队战死中国,政府为之支付了数千万的财政拨款。但是在欧美列强国家的拉偏架,同时中国方面的抵抗决心也着实令日本有些底气不足,这才息去了一场全面战争。不过虽然暂时的韬光隐晦,但这个国家并没有完全放弃北上侵占中国‘满蒙’的战略,一直都在关注着中国方面的变化。
1911年,《东京日日新闻》合并了《大坂每日新闻》后,新成立的《每日新闻》暂时成为了东京乃至整个日本最大的报纸。对于中俄冲突,《每日新闻》第一时间给出了报导:“有别于14年的日支冲突,在发现外蒙问题很难和平解决后,中国政府作出了最强硬的回击,即主动向俄国宣战并派遣士兵潜入俄国境内,炸毁对俄国而言至关重要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从中国人强硬的态度跟决心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过去的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