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和谈(三)(2 / 4)
,北京几乎等同于无防无险。这个时代,一国之都对民国来说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军事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鸦片战争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北京都曾遭遇敌人最疯狂攻击之地,一旦北京彻底瘫痪,对中国将是最为悲壮的灾难。不提明朝时候的悲剧,仅仅现代的历史,便足以令李汉警惕了。
没办法,有国无防是这个时代羸弱的民国最真实的写照。
之所以认为北京不适合作为首都还有几个主要原因。北京作为满清两朝皇城,尤其是几年前才刚退位的清朝在北京有着太浓厚的潜在影响力了,不仅不安全,而且前朝统治者的奢靡作风已经形成了一股不良风气跟文化,腐蚀了这个城市。这也是北洋入主北京之后快速腐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经济完全是堆积在前朝跟民国庞大官僚体系及其家属的奢侈生活所堆积出来的。本身并不具备出色的工业基础,就连新教育基础也十分薄弱。作为一国首都,一切都还需要从头开始,并不能够快速的给李汉增加什么东西。
从环境上来讲京畿地区水源缺乏,华北地区雨水量本来就少,主要水系以黄河为主。百姓用水绝大部分为地下水资源,但是地下水源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随着华北西北的自然环境持续恶化,戈壁和沙漠面积逐步增大,草原退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政治中心的吸引力,带来集聚效应,并愈演愈烈,并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化而停步。
而且北京偏处一隅,离国家地理中心太远,特别是离西部民族地区太远,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容易引发民族、矛盾。
这种种的观点,都是李汉根据后世共和国的定都北京的突出问题做的总结,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不利之处。
总而言之,北京并不是李汉认可的最佳国都所在位置。
和谈已经被李汉委托给了下属,自然也不会因为他的北上而停止。
在国人的殷切中,自辛亥年以来的第三次南北和谈于4月15日这一天,在湖北汉口德租界德华洋行名下的一处产业内低调召开。
国内南北双方除了知道北方领队的两人为徐世昌跟盛宣怀,尽是曾经的北洋重臣之外一无所知。护国军这边也是一样,李汉将刚回到武昌的汤化龙推了出去跟张謇配合,无论他是为了拉拢海军还是如何,汤化龙的复出并得宠负责谈判,都暗示了他恐怕将重登权力高峰。
除了这场战争的主角之外,赶到汉口各国租界领事均有前来,报馆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