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战的硝烟(7 / 8)
不把中国的财政咽喉卡住是不肯善罢甘休地,在克里斯浦借款达成后,朱尔典一再晋见袁世凯表示抗议,并且开单逼债。其他几国也群起效尤,法国政府更节外生枝,无理地提出了赔偿辛亥革命时外侨所受地损失地要求。尔后,六国公使又就克里斯浦借款以盐税盈余为担保地问题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银行团更通电各省分行,阻止金融汇兑,并相约不准买卖麦加利银行汇票(克里斯浦借款的银行团机构)。
这其中,列强的态度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英、法、美为代表,他们赞同、支持袁世凯支持中央政府,稳定局势,保护三国在华利益,但是需要袁世凯给他们提供经济质押,而克里斯浦借款成立使得他们失去了这种质押,当然非常不满意;第二类是日、俄两国,这两国对袁世凯政府多有微词,日本因为是和袁世凯早先有过过节,而俄国不满意袁世凯在蒙古问题上地态度,故而拼命对袁世凯政府拆台;第三类是德国,基于德国和李汉之间的秘密关系,德国政府希望着李汉在中国掌权,因此对袁世凯政府拆台,而李汉也承诺,德国所有的贷款西部可以一律予以吸纳,这使得德国在经济上对袁世凯政府无所索求,反而寄希望于这种拆台可以一方面使西部方面后能专借德国外债,促进德国的商业利益,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排斥各国借贷,打压各国在华势力,尤其是破除英、法控制民国财政企图。
当时,民国政府积欠外债达一千五百万英镑无法偿还,而列强逼债甚急。民国政府希望克里斯浦提前交款或续借一千六百万英镑,均因为六国团所扼,未能实现。袁世凯遂请法国公使出面调停,以求与银行团恢复谈判。在银行团方面,汇丰银行面临着本国银行团的竞争,十分焦急美三国尤其是英国担心袁世凯政府财政困难,面对背后隐隐有德奥支持的李汉会最终控制不住局势而陷于混乱,影响列强在华利益,因此他们赞成增加债款至二千三百万英镑,并降低监督条件,及早达成大借款。但俄、日方面,尤其是俄国,力求混水模鱼。美国驻德国大使荣西曼说:“俄国无疑将乐于看到六国银行团陷于分裂,因为它害怕款项可能被用来加强民国在蒙古的地位。因此,俄国力求拖延大借款的成功。但是,俄国不能没有英法的支持,因而也不能不向英国的要求让步。”
在这种双重制约下,大借款的谈判又恢复进行。不过,银行团方面首先要求民国政府取消克里斯浦借款合同关于借款优先权地第十四条,为了不得罪洋主子,袁世凯只能与克里斯浦公司方面几经磋商,最后决定赔偿十五万英镑,五百万英镑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