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动(5 / 8)
,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
对于这位外界盛传家中财富不比巅峰之时的胡雪岩差上多少的江浙财神,又加上他跟袁世凯之间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因此使团南下之前,袁世凯特别嘱咐,务必要小心对待张謇,决不能有半点疏忽了!这也是自誉为袁世凯谋臣的杨度缘何这般亲切。
唐绍仪站在一旁看着两人亲切,又想起了杨度方才说的话,心里暗暗的有些不快。这杨度虽然名为他的随员,到了上海却只顾着和江浙的立宪派党人交从甚密,没把他这个代表当回事。从他刚才的话可以听出,自己这个北方和谈全权代表似乎也遭到了监视,已经不为袁世凯所全心信任,胸中不免烦闷,又看到两人交谈自己插不进嘴,当下起身借口还有外务要处理,跟那张凤昌一同离开了。
唐绍仪走后,杨度叹了口气,张謇见之询问因何。
他道:“最近和谈每每不利于北方,宫保怀疑唐少川暗会南方隐有所图,这几日传出南方欲立他为内阁总理,季老在南方多有关系,想必也曾闻说!”
张謇毫不惊讶,点头道:“我从程督那里听说过,南方是有这么一种说法!怎么,宫保该不会要换人和谈吧?”
这张謇不愧号称袁世凯的半个老师,对他的心性倒是摸得很准,杨度没有说话,只是无声的点了点头。的确,袁世凯苦心经营了许久,求的就是未来的民国大总统,又如何能够容忍内阁总理的出现,而且还是跟他不是一心的人担任,最近北边已经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