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巨舰的反击(3 / 5)
。这个偏差距离也确实有点吓人。当初,设计师为了提高“蒙大拿”级的防御能力,减少被弹面积,A炮塔被设计得相对低矮,可也因此而影响到了A炮塔的视界,结果,炮手根本就无法精确瞄准,打出的炮弹就更不可能威胁到对面的战舰。
“俄亥俄”号的还击把“贵阳”号的舰长吓了一跳,可是很快他就发现,敌舰的还击根本就没有准头,那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了。而且,正是这次还击,让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舰长都发现敌人还有还手的力量,结果,在接下来的几轮炮击中,六艘战列舰上的54门主炮全都瞄准了“俄亥俄”号的A炮塔,打掉敌人的还手能力,这是战列舰炮战中的不二原则!
在接下来的四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A炮塔至少挨了六枚炮弹,而且附近的部位也挨了好几枚穿甲弹。破坏最大的应该是打中了舰首左舷的那枚穿甲弹。“蒙大拿”记的主装甲带到A炮塔下方的弹药库外侧就终止了,在采用重点防护的原则下,舰首并不属于重点防护区域,当时也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会在舰首设置厚实的装甲。这枚26式穿甲弹将“俄亥俄”号的舰首炸出了一个达到了30多平方米的大缺口。而在挨了好几发穿甲弹之后,A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里面的官兵全部被震死,或者震伤。
到此时,已经是六点三十三分。“俄亥俄”号舰首方向上的主炮全部失去了战斗力。同时,战列舰已经冲出了狭窄的港湾出口。在无法用舰首方向上的主炮还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接替了指挥的轮机长下令战舰向右侧转向,准备把屁股甩过来,用舰尾方向上的两座主炮进行还击,同时避免在港口外搁浅,好让后面的战舰也跟出来。
这个决策似乎没有什么错误,可正是这个决策,最终让“俄亥俄”号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要知道,战舰的侧面投影要比正面投影大十几倍,这不但更容易中弹,而且也给了对方炮手更多的选择。同时,战列舰不是驱逐舰,不是说想转向就能迅速转过来的。在速度不到十节的情况下,战列舰要转向90度,至少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在这几分钟里,足够对方的战列舰打出数百发穿甲弹了。就算“俄亥俄”号皮坚肉厚,也不可能承受住这么多的炮弹!
当时,守在南面的六艘“新省会”级的上的舰长都在等待着这个机会。他们都判断,美军战舰必须转向,不然在港湾出口处搁浅或者沉没的话,后面的战舰就出不来了。当“俄亥俄”号开始转向的时候,炮击的频率瞬间提高了不少。在更为容易瞄准的情况下,开火的速度更是提高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