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巨舰的反击(1 / 5)
在前三分钟之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进行“抵抗”,而且在这三分钟之内,南面的六艘战列舰分别打出了五到六轮齐射,也就是说,仅仅三分钟,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就在“俄亥俄”号上用掉了近300发炮弹。从后来统计的结果看,这三分钟内的炮击命中率超过了五成,可问题是,真正爆炸的炮弹却远没有那么多。
战后,第三特混舰队六艘战列舰统计的结果是,至少命中了敌舰169枚炮弹,误差大概有一成左右,可了望员观察到的爆炸次数却仅仅只有30多次,加上在舰体内部发射的爆炸,也不会超过50次。也就是说,如果真有170发左右的炮弹命中了“俄亥俄”号,那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炮弹爆炸,其他的全是哑弹!毫无疑问,这个哑弹比例确实是太高了,高得有点离谱!后来,在“俄亥俄”号被打捞起来之后,这一统计结果得到了证实,当时承担打捞工作的部队在这艘战舰上一共找到了86枚没有爆炸的炮弹,另外,还有很多炮弹在命中战舰后被弹了出去,也没有发生爆炸。
造成哑弹率与跳弹率高达七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炮击角度,二是26式穿甲弹在设计上的一些缺陷。
前三分钟的炮战中,六艘“新省会”级打击的都是“俄亥俄”号的正面,而“蒙大拿”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吸取了很多的实战教训与经验,其舰桥的体积相对较小,而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以及大部分主装甲都有很大的倾斜角。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变相的提高装甲的垂直厚度,还能够提高跳弹的比例,从而提高抗打击能力。也正是如此,当时击中了“俄亥俄”号的炮弹中,大概有两成成了“跳弹”,没有威胁到战舰。另外,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应该有足够的把握穿透“俄亥俄”号的主装甲板,因为设置了很大的倾斜角,结果有很大一批炮弹没有能够打穿装甲,进入舰体内部。
26式穿甲弹的设计也有一定的问题。26式穿甲弹是帝国海军的第三种400毫米口径的重型穿甲弹。与帝国海军以往使用的轻型穿甲弹的区别是,重型穿甲弹的初速较低,存速能力好,而且弹道弯曲度大,更加适合远距离交战。通过帝国海军的测试,26式穿甲弹的最佳打击距离应该是15000码到20000码之间,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几乎是垂直落下的,而且有很大的存速,能够保证击穿敌舰的水平装甲。相反,在20000码以上,炮弹的速度降低了很多,穿甲能力也就减弱了不好,而在15000码以内,因为炮弹落下的角度不大,而且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