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侦察鹰(2 / 5)
批“侦察鹰”交付海军航空兵进行性能测试。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对测试的结果极为满意,在测试工作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下了订单,并且要求哈飞尽快制造出第一批“侦察鹰”,好提供给在前线作战的各航母特混舰队使用。到三月下旬初的时候,哈飞通过调整生产安排,在适当降低了“猎鹰”产量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一批36架“侦察鹰”的制造工作,并且很快就交付给了海军航空兵。这批“侦察鹰”原本计划提供给第三舰队的第四特混舰队使用,可当时第三舰队正在利蒙湾休整,而且计划的下一次战役时间要到四月底才开始,到时候哈飞将制造出更多的“侦察鹰”,因此,这批侦察机就被优先分配给了第一舰队。
四月初,36架“侦察鹰”通过五次转场飞行到达了休达。在决定这批新式侦察机的分配问题上,谈仁皓主动把让步,让郝东觉占了便宜。主要是第二特混舰队是第一舰队的主力航空打击舰队,而且郝东觉更懂得怎么利用航空侦察力量。另外,第二特混舰队在“英吉利海战”中损失了不少的战斗机,这也算得上是给第二特混舰队的一点补偿吧。最后,这36架“侦察鹰”被分配到了第二特混舰队的三艘航母上,替换掉了以前用的侦察型“猎鹰”。
在舰队离开直布罗陀要塞之前,郝东觉就组织侦察机部队进行了多次测试,对“侦察鹰”的性能,郝东觉也是赞不绝口。当然,在测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当时舰队侦察机部队的导航员并不熟悉雷达的操作方法,结果不得不由巡洋舰上的雷达兵对其进行紧急培训。另外,“侦察鹰”仍然是两人配制,导航员要负担更多的任务,压力也自然增加了很多。这些在部队实际使用中找到的问题都很快反馈了回去,后来通过延长飞机座舱的方式,增添了第三名飞行员,即专门的雷达操作员,这使“侦察鹰”的速度降低了一点,同时减少了内部油箱的容积,使其续航能力降低了大概两成左右。
完成了基本的培训与测试之后,第二特混舰队的侦察机部队立即组织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而且通过训练来具体掌握“侦察鹰”的性能,特别是其装备的雷达的性能。在训练中,飞行员很快就发现,“雷达”的探测距离要比肉眼的目视距离远得多。在4000米高度,如果天气状况理想的话,雷达可以探测到前方50海里外的大型战舰,对驱逐舰的探测距离也达到了30海里。而其侧向探测距离也有40海里左右。就算是在恶劣天气,能见度不到3海里的情况下,雷达也能够发现20海里外的战舰。这已经远超过了人眼的目视距离了。而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