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痛打落水狗(4 / 5)
就是火力密度与运气。所以在这种战斗中,战列舰主炮的射速是永远不可能达到标称的最大射速的。枪炮军官需要时间解算炮击参数,而且传达命令也需要时间。在实战中,能够达到两分钟一次齐射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在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命中率,并且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弹着点,从而校正炮击参数,以五分钟一次的频率进行齐射也是很常见的。
只有在近战中才能够将战列舰的火力密度发挥到极限。当炮手能够直接观察到目标,并且利用每座主炮炮塔上都有的副瞄准仪进行瞄准的时候,战列舰的炮击速度才会有本质的变化。在这个时候,炮击已经不再是几座炮塔同时开火,而是由每座炮塔里的军官单独指挥战斗。在使用副瞄准仪作战的时候,观察精度肯定不如用主瞄准仪,甚至不如用雷达,可是在近距离战斗中,精度差一点并不是大的问题,只要火力密度上去了,照样能够保证炮弹命中敌舰。
也就是说,此时三艘战列舰上的九座炮塔都在单独作战,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还在继续转向的“巴勒姆”号。因为已经不再是统一的齐射,所以炮弹是接连不断的落下来的。在6000码以内的距离上,任何一名有点经验的炮手都能够准确的瞄准目标,并且将炮弹打到敌战舰上去!
从六点前到六点十五分,短短十几分钟之内,“南宁”号打出了至少250枚穿甲弹,“广州”号打出的炮弹也超过了200枚,“贵阳”号更是勇猛,根据当时战舰上的枪炮军官记录,在十七分钟的时间里,“贵阳”号一共打出了302枚穿甲弹!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分钟时间里,“巴勒姆”号一共遭到了超过750枚穿甲弹的攻击,而在近距离战斗中,400毫米口径巨炮的命中率在两成左右。按照这个命中率计算的话,“巴勒姆”号至少挨了150枚穿甲弹。
因为当时命中敌舰的频率太快,三艘战列舰上的了望员都没有能够准确的记录下命中次数,更不可能记录下每一次的命中点。从后来三艘战舰了望员递交的报告来看,“南宁”号的了望员观察到了142次爆炸,“广州”号的了望员观察到了158次爆炸,“贵阳”号的了望员则观察到了149次爆炸。因为三艘战舰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而且有些爆炸不是由穿甲弹引起的,而是敌舰上的易爆物品产生的,所以“巴勒姆”号在最后关头到底被打中了多少发炮弹,根本就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连续被100多枚穿甲弹命中后,“巴勒姆”号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别说这只是一艘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