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转向迎敌(2 / 5)
了发展战列舰,特别是快速战列舰的道路上来。而这也是“英王乔治五世”级与“狮”级诞生的直接原因,这两级战列舰都很强调防御,而且速度都不慢(“胡德”级战列巡洋舰只造了一艘,也正是这个原因)。
为了提高战舰的防御能力,英国人在很多方面采取的办法确实是让人费解的。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级的排水量比“新省会”级(初期型号)少不了多少,可采用的却是14英寸火炮。而当时,英国海军是有能力生产性能优秀的16英寸火炮的(“声望”级战列舰上装备的就是16英寸主炮),而且英国海军的15英寸火炮的性能也是相当不错的(炮弹不怎么样)。只是因为受到海军军备条约的限制,不能装备360毫米口径以上的主炮,而英国海军又急需新的战列舰,因此才出现了在45000吨的战列舰上装14英寸火炮,也就是大舰扛小炮的情况出现。而要是在唐帝国海军的话,肯定会采用别的解决办法,比如在设计的时候预留改进的余地,条约失效之后就换上更大的主炮,或者是晚两年建造。可英国人却没有这么做,当时要在“英王乔治五世”级上换装15英寸或者16英寸主炮的话,那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改装费用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可以说,在唐帝国海军的眼里,英国人发展战列舰的方法是难以理解的。甚至连美国,日本都觉得英国人确实很奇怪,明明有能力打造世界上最好的战舰,却偏偏爱走极端。可这也是实际情况造成的,毕竟,在北大西洋上,英国海军要对付的是德国海军,而在第一次全球战争之后,德国海军全面萎缩,根本就无法挑战英国海军,战舰的火炮口径小一点不是什么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战舰,就能吓得德国战舰不敢离开港口了。
在北大西洋上,这个问题确实不明显。在与两艘“俾斯麦”交手时,虽然英国海军再次吃亏,但是最后两艘德国战列舰也被吓得逃了回去,英国人的目的是达到了。可问题是,在与唐帝国海军的战列舰对轰,英国人在战列舰设计上偏重防御,主炮口径过小,以及穿甲弹威力过弱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了。
炮战从四点半开始,打了两个小时,常荐新也感到头痛了。那两艘英国战列舰早就被打得千疮百孔,各挨了几十发巨弹,挨的小口径炮弹就不计其数了,几乎失去了战斗力,可就是没有爆炸,也没有沉没。这让常荐新都有点忍不住想冲上去看看,英国战列舰到底是不是用泡沫做的,怎么就不沉呢?在以往与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对抗时,打到这种程度的时候,美国的战列舰不是爆炸就是沉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