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指挥条令(2 / 5)
长准确的执行命令,而不出大的差错。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特别是在无畏舰时代,两名不同的舰队指挥官在下达同一个意义的命令时,比如“撤退”这个命令的时候,也许某一个会直接用“撤退”这个词,而另外一个则会用“规避”,“返航”,甚至是加上一大串毫无意义的修饰词汇,变成一条句子,甚至是一段话。结果,这两条命令本身的含义是没有任何分别的,可在传达到其他战舰上的时候,别的舰长就完全有可能错误的理解两条命令。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直接用“撤退”这个词,不加任何修饰,不加任何感情色彩,仅仅就是个“词”而已。这就是舰队参谋军官们在数十年中总结出来的办法,尽量用简短的词汇来传达命令,而且这些词汇都是大家所默认了的中性词。这样,当命令传达到别的战舰上的时候,就不容易出现误解舰队指挥官命令的事情了。
后来,这些基本词汇被写进了“参谋手册”里面,这份“参谋手册”是任何一名参谋都必须要具备的,可并不是海军的强行规定,至少在问题真正暴露出来之前,帝国海军并没有把这个办法固定下来。谈仁皓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办法确定下来,同时丰富指挥时可用的词汇,这样才能传达更多的命令。
这也是随着海战变化而带来的新问题,在以前的炮战时代,确实不需要太多的词汇来解释舰队指挥官的命令,可在航母出现之后,就不能仅仅只用“开炮”,“前进”,“左转向”,“右转向”,“加速”,“减速”,还有“撤退”等简单的词汇来完全表达出舰队指挥官的意思了。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航空术语。而航母又是新事物,航母舰队的参谋军官都在摸索着进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口令。眼前的局势也不能让这些参谋军官自己去觉悟了,必须要制订出一套完善的术语,让指挥舰队更加容易,也更加准确。
这同时也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谈仁皓担任参谋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大部分是在战争爆发之前,当时还不存在这么读的麻烦,如果命令表达不清晰,还可以补充,可在战场上,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也没有第二次下达命令的机会了。在战争爆发后,谈仁皓在多半时候是站在发号施令者的位置上,而不是传递命令者的位置上。
这个问题没有让谈仁皓头痛多久,很快,一个更适合来做这件事的人回到了舟山,他就是雷少卿,谈仁皓之前的参谋长,在战争爆发之后,足足在第一特混舰队参谋长位置上坐了一年多的海军少将。
“什么?”雷少卿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