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独力舰队(4 / 5)
的远征军,也可以通过夺取东地中海的制海权来达到这一目的。
显然,美英法三国利益的差别导致了三个国家在战略判断上的差别。说白了,进军南大西洋对英法实际上没有多少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为美国分担了压力。可同样的,北非战场,以及东地中海上的战斗对美国也没有什么利益,北非战场上的是唐帝国的地面远征军,而在东地中海上活动的是波斯帝国的舰队。以当时的情况,美英法三国又不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同时采取行动,而三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战略考虑,自然就难以达成共识了。
谈仁皓是在后来才知道美英法之间的分歧的,他可以分析出德国海军的行动在总体战略上产生的影响,可却没有能够立即分析出美英法三国战略利益的差别,所以他还曾经很担心德国舰队在丧失了活动能力之后,英法舰队会联手南下,最终突破唐帝国在南大西洋上那道薄弱的防线。
很快,谈仁皓也就没有为南大西洋上的情况担心了,当“兴凯湖”号航母顺利修复的消息送来的时候,谈仁皓是最为高兴的,至少,第一特混舰队不用再打“光棍”了,至少也成为了真正的特混舰队吧。
同时送到的还有另外一条消息,“呼伦湖”号已经做了简单的修补,并且被拖出了搁浅海域,正在被拖回关岛。工程师在评估之后认为修复这艘航母很麻烦,但总是能够修复的,而不是不能修复的。
这两条都是好消息,谈仁皓还特意给郝东觉去了电话,询问新的舰队航空兵编制情况。这下,谈仁皓多了个麻烦。
第一航空联队本来就是从三个大队压缩到了两个大队,而现在还要压缩到一个大队,如果仍然继续压缩编制,保留尖子飞行员的话,最后连绝大部分普通飞行员都是上尉与少校级别的军官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航空军官是航空部队里的骨干力量,是航空部队里的精英人才,如果这些人有所损失的话,那就是极为惨痛的损失。另外,经验丰富的军官长期占据着一线部队的宝贵位置的话,那么那些年轻飞行员怎么办?难道在这些军官损失之后才补上去?在就已经太晚了,最合理的编制是由军官组成骨架,用普通的飞行员来充实,这样才能够迅速的壮大航空兵队伍,同时让更多的飞行员获得参加战斗的机会,获得宝贵的经验。
也就在谈仁皓忙着去“捞金”的时候,罗晋明正式提出了成立预备航空队,并且将舰队航空兵与舰队分开,作战的时候由舰队指挥官统一指挥,平时则分开训练。而且这个搭配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并不固定搭配,这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