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德国海军的反击(3 / 5)
在建造的时候,德国海军就提出了要求获得一种全新的战列舰的要求,这就是“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在设计上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其水平完全达到了其他海军列强的水平。德国工程师的能力确实值得称道,在仅仅通过两种不算正式的战列舰的设计之后,就掌握了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果“俾斯麦”是诞生在唐帝国的话,也许唐帝国会一口气建造十几艘出来,可这是德国海军的战列舰,结果,到战争爆发的时候,也就只有两艘在建,而且还都是在战争期间完成的。这两艘分别是“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德国海军的宝贵造船能力就被用到了潜艇,还有后继战舰的建造上,再也没有能力建造新的“俾斯麦”级战列舰了。
该级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了4万余吨,满载排水量在5万吨左右(两艘战舰的排水量不完全一样,“提尔皮茨”号要比“俾斯麦”号大不少),采用了宽舰体设计,安装了12台高压锅炉,3台蒸汽轮机,最大速度超过了30节(这在当时已经是战列舰的标准速度了),因为德国海军并不寻求远洋作战能力,所以该级战舰的巡航能力并不出色(相对于唐帝国海军的战列舰而言)。“俾斯麦”级采用了四座双联装380毫米口径主炮(身管为48倍口径,而当时其他国家战列舰主炮的倍径一般都是45)。因为采用了高强度装甲钢,“俾斯麦”级的装甲厚度与“沙恩霍斯特”级相差不大,但防御能力更出色,全舰的装甲重量就达到了17500吨(不含炮塔旋转部分),在设计上要求能够防御英国主力舰上的穿甲弹攻击,同时防鱼雷结构必须承受住250公斤TNT炸药的攻击(实际上,可以承受住300公斤烈性炸药的攻击)。
从这些设计上来看,“俾斯麦”在22年服役的时候,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当时北大西洋上最强悍的战列舰。这也使其成为了英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成为了德国海军手里的王牌。结果,从22年到24年,德国海军一直将这两艘战列舰留在了波罗的海,根本就没有派其执行作战任务,另外,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三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也都没有离开过波罗的海。
这技术当时德国海军的主力,虽然德国海军还有更庞大的造舰计划,比如“齐柏林”级航母,“H”级战列舰,乃至更先进的战列舰都已经完成了设计,可都没有能够建造出来,全都还在计划之中。
德国海军的无所作为也让唐帝国恼火不已。波斯帝国的海军要维护从唐帝国到东地中海的海上航线的安全,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