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教育科举(二)(3 / 4)
在汉之前乃是百家争鸣,秦朝乃是法家治国!汉高祖刘邦连书都没有读过,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照样可以治理天下,并且乃是一代圣君!萧何、曹参这样的汉初名相,他们本来都是狱卒,仅仅是看管监狱的,他们也没有学过儒学,仅仅是识得一些字而已,不也是治理天下了吗?天下儒生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胜过他们?我朝太祖当年乃是一介武夫,太宗当年也没有读过多少书,我大宋开国名相赵普仅仅读了半本论语,论学识远远不如当今的一些学子,他们不也是治理天下吗?可见能不能治理天下和是否读了儒学没有多少关系!”赵谌道。
“这……”李纲呆在了那里,无法辩驳。
赵谌所说的都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尤其是涉及到宋太祖、宋太宗等人,根本不能否认。
儒学实用性有限,开国君臣少有死读书的儒士。只是儒家讲究一个“忠”,因此君王登基之后又立刻将儒学当作工具,推行天下。
“除了这些之外,朕还有一个想法,也是曾经和虞允文讨论过的!一个书生,读书十年,对于天下大事一无所知,对于农事商事一无所知,如何能够统御一方?从唐代到现在,凡是中了进士的,要么是留在翰林院,要么是成为地方上的县令!留在翰林院的先不说他,那些仅仅死读书便可以成为县令的,他们当真能够治理好地方?他们未必比得上县中的一个小吏!历代的开国名相之中多有小吏出身,如我前面所说的萧何、曹参、赵普等人都是小吏,因为他们在地方上呆的时间长了,知道如何治理地方,举一反三之际,对于治理天下自然也有心得!可见,死读书的书生还不如经验丰富的小吏!所以,朕以为,科举之后,学子不宜立刻掌控一方,而应该成为地方上的属官或者吏员!他们如果真的优秀,那么必然表现突出,等到他们有了成绩之后,再提拔成为地方官员不迟。”赵谌道。
“陛下,不可如此!无数学子十年寒窗,这才能够中举,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这才能够成为众人之上!他们能够执掌一方,成为知县,这也是对他们辛苦的补偿!陛下现在却让他们从属官、吏员干起,这让学子们情何以堪?”李纲道。
“学子们辛苦,难道天下其他的百姓就不辛苦了吗?天下人人皆辛苦,难道都要成为众人之上不成?读书好未必就能治理好地方,如果真的优秀,又何不在地方上呆上一段时间,如果真的表现突出,朝廷自然会重用!而且,朕还有另一个想法,汉时,地方上的小吏如果表现优秀,还可以做官,到了本朝之后,小吏即使表现再优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