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明朝其实很牛叉(2)(5 / 6)
群雷震地而起,火炮冲天,雷壳破片如飞蝗四出飞击,人马纷纷毙命。
到了万历时期,明代地雷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武备志》卷一百三十就记载了十多种”,有踏发式地雷,有拉发式地雷,有点发式地雷,还有绊发式地雷。
踏发式地雷的代表是“炸炮”:雷壳用生铁铸造,大小如碗,壳面留有一指大小的装药孔,以便向雷内装填火药,用木杵将火药杵实,并在火药中插入一个小竹筒,从筒内向外通出一根火线,使用时选定敌必经之路,将几个炸炮的火线相互串联,并接在钢轮发火的“火槽”内,再从钢轮发火装置内通出一根长线,经过一根竹筒通到地面,扣在地物上,尔后挖坑将地雷和钢轮发火机埋好,用土掩盖,敌人若踩跘长线,牵动钢轮发火装置,即发火爆炸,与炸炮构造和引爆方式相同的地雷还有自犯炮。
拉发式地雷的代表是“伏地冲天雷”:伏地冲天雷是一种采用埋藏火种方法引爆的地雷,火种装于一个盆内,放于雷上,火线总连于盆上,靠近火种,其盘连于枪刀杆上,尔后用土覆平,不露痕迹,枪刀杆露在地面上引诱敌人,当敌军前来摇拔枪刀时,火种倒在火线上,引爆地雷,声如霹雳,给敌军以重大杀伤。
点发式地雷的代表是“无敌地雷炮”:无敌地雷跑的雷壳用生铁铸造,形如圆球,有大有小,大者可装火药1斗,小者3—5升,装填火药后,用坚木将雷口塞住,同时由雷中引出3根火线,从竹杆中通出,作战前,先将雷体埋设于敌必经之通路,竹杆口露向自己一方,待敌进入雷区时,即令士兵点着火线,将地雷引爆。
绊发式地雷的代表是“万弹地雷炮”:万弹地雷炮的雷壳如坛,内装火药,口用土填紧,留有一个小孔,从中通出火线,使用前,将雷体埋设于敌军必经之路,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口引出的火线相连,上用泥土和鹅卵石盖平,地面上安设一根同钢轮发火机相连的绊索,当敌军人马触动绊索时,牵动钢轮发火机,引爆地雷,杀伤敌军人马。
当然,有了陆地上面使用的地雷,自然还有用于水战的水雷。
水雷也是明代中国人发明的,比西方人提前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水底雷’以‘大将军’为之,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缝,内宿火,上用绳绊,下用三铁锚坠之,埋伏于各港口,遭贼船相近,则动其机,铳发于水底,使贼莫测,舟揖破而贼无所逃矣。”徐光启介绍说。
水底雷实际上是最早的用机械击发的锚雷,属于击穿性水